乡村

昆明计划培育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

2018-08-21 14:56:42  来源:云南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昆明将如何推进乡村振兴?记者日前从市委农办关于对政协昆明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部分提案回复中了解到,昆明市将通过加快建设“昆明乡村振兴智库”、深入推进“农业质量年”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区域性品牌等多方面措施,推进昆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指导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发出了乡村振兴的动员令。今年2月24日市委农村工作会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会上印发了《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市政协委员吕金平在提案中建议,为更加扎实有效推进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尽快出台昆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对此,市委农办回复中表示,《征求意见稿》印发后,已于4月9日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4月18日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并在5月21日正式印发了《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为昆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

据悉,由市委农办牵头研究成立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的相关事宜,《关于成立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工作方案》正在按照程序报批中。

积极培育返乡“创业之星”

乡村振兴,人才是保障。为推进昆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案中建议加快新农人队伍培育,形成乡村振兴合力。

根据《意见》要求,昆明将加快建设“乡村振兴智库”,打造高原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高地。市委农办表示,未来昆明将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注重培养或引进规划、文创、设计、金融、旅游、策划、营销品牌等高端人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养生农业,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加快推进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提升现代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把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据悉,昆明将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以上。

昆明将继续依托“农业创业示范村”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创业示范园”建设,培育返乡“创业之星”。鼓励各县(市)区、各高校及相关社会力量新建或利用现有场地资源,通过改造、整合、挂牌、共建等方式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示范园区。

今年农民入社率要达30%

市委农办表示,将推广农业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乡、示范县建设,将昆明打造为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区。

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接关系,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产业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2018年,全市合作社要达4500家,农民入社率达30%。

昆明市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打造一批销售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领军龙头企业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三区三园”集聚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出产地惠民工程,重点支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和优势产区发展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初加工,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

市委农办表示,未来昆明还将继续推动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化禄劝县、寻甸县、东川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和农产品出村工程,畅通村到乡镇的双向物流通道,确保农村电商乡、镇服务站全覆盖,农产品流通无障碍。

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

据了解,昆明2018年拟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5个,支持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创建地域性明显的农业农村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昆明品牌。

昆明还积极寻求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搭建智慧乡村和绿色金融平台。市委农办介绍,在2016年昆明市与云南农业大学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提出建设“云南农业大数据中心昆明分中心建设项目”。云南农业大数据昆明分中心项目已与呈贡信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签订《大数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启动《昆明市智慧农业物联网应用云平台系统软件成果转化课题协议》《昆明市农业大数据数据分析系统软件成果转化课题协议》的软件建设。

下一步昆明将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手段,紧紧围绕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活,服务于昆明市的乡村振兴战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