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种下碧根 拔掉穷根

——江苏泗洪发展碧根果产业的故事
2018-08-16 09:23:47  来源:光明日报

绿意染田间,清水润大地。盛夏酷暑,记者行走在江苏省泗洪县西南岗片区的田间阡陌,漫山遍野的绿色消解了大半暑气。只见成片碧根果树绿意盎然,田地里的农民正在拔草、除虫。一阵风拂过,泥土里似乎升腾起一股青烟,弥漫着欣欣向荣的味道。

谁曾想到,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老百姓温饱无法自给。近年来,泗洪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碧根果(也叫薄壳山核桃)产业,荒地日益变成“富果园”。

如今,从一棵棵碧根果树上长出的致富故事,正在泗洪的广袤大地上演。

一个“穷”县

在江苏,泗洪因贫穷而出名,尤其是县城的西南岗片区。

全县110万人口,低收入者近13.26万人,其中西南岗片区就有7.5万人,西南岗片区是泗洪县贫困人口密度最大、基础条件最为薄弱的区域,也是江苏省贫困区中的贫困区,辖区内以峰山乡为代表的8个乡镇找不出一片百亩平坦地。

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泗洪的各个乡镇先后办起了特色产业,逐渐摆脱贫困,而坐拥境内第一峰大红山的西南岗片区,却迟迟发展不起来。

“在这处面积2000亩的山头,我们尝试种过茶树、桃树、葡萄、山楂、桑树,种了个遍,可是无一为乡亲们赚到真金白银。”原峰山乡林业站站长周跃俭回忆。无雨就旱、有雨就涝,起伏的丘陵地形,加上沙土土质,无法正常种植粮食,整个西南岗“穷透了”。

“2000年前后,半城镇、城头乡等东南片区的村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民年收入均突破2000元,而当时的西南岗片区,农民年收入尚不足1000元。”泗洪县委书记王晓东说,找不到适宜的经济作物,西南岗片区只能一直穷下去,拖了全县的后腿,导致泗洪的经济常年居于全省末端。

转机出现在2007年。这一年,经过林业专家多次外出考察论证,泗洪县西南岗片区的地理特征很适合种植碧根果树。于是,峰山乡决定与从事种植业的公司签订协议,由企业承包整个大红山种植碧根果,通过企业探路的方法为农民降低风险,3.2万株碧根果树苗便在大红山扎下了根。

经过七八年的等待,碧根果树开始挂果。仅2016年,大红山产果近1.5万公斤,加上树苗销售,年收益超过300万元。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效益,让部分农民跃跃欲试,20亩、600亩、1000亩,碧根果树规模不断扩大,收益逐年提高。

一棵“富”树

“新鲜的碧根果最香,营养也最丰富。”果农掰开新采摘的碧根果递给记者,白色的果仁颗粒饱满,入口香脆。据了解,碧根果的果仁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能补肾益气、降血脂、抗衰老,因此被誉为“长寿果”。实际上,碧根果不仅营养价值高,其经济价值更高。峰山乡宋庄村的果农葛玉平,就是靠种植碧根果奔了小康。

“10年前,乡里从外地引进1500棵碧根果树苗,每个村分150棵。没人敢要,我就认领了100棵,种在自家5亩地里。”葛玉平回忆,树种下了,但看着树冠一天天长大,却结不出果,愁坏了他。“后来才知道,碧根果3~5年可进入挂果期,5~10年才进入丰产期,急不来。”

2013年夏季,100棵碧根果树上终于挂出果子,年产果量近1500斤。“去年,所有树都进入丰产期,每棵树挂果约30斤,收入超过8万元,明年肯定能突破十万元,往后逐年增加。”葛玉平信心满满地说。

葛玉平的成功栽种让乡里人看到了希望,专家的一笔账,更是算出了大伙的信心。“就目前的市场而言,刚从树上摘下来的碧根果,价格每斤30元,按每棵树挂果20斤至30斤计算,一棵树的效益少说也有七八百元。一亩地可以栽16棵树,亩收入少说也有1万元,是种植粮食作物的4倍。长大的树也可以卖钱,价格是普通银杏树的4倍。”

碧根果产业还让周边农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在碧根果基地打工,每天80元,一个月下来少说也有2000元。”魏营镇刘营村村民刘国红说,像她这样在园子里帮工的农民,最多时有100多人,他们在山上除草、施肥、采摘,有时一天能挣300元。

一棵树富了一方百姓。

三个执拗的人

西南岗的老百姓都说,如果没有三个人,他们现在还活在穷困之中。

2007年,时任峰山乡党委书记的张敏偶然得知,峰山的地理条件虽然种不了普通粮食,但可以种植果木,尤其是碧根果树。“桃子、葡萄等水果不宜长期保存,一旦卖不出去,农民还是亏本。”张敏说,碧根果树既耐旱又耐涝,果实又可以长期贮存,最合适不过。

他把想法告诉乡里的党员干部,遭到了所有人的质疑。“我们县从未种植过碧根果树,这东西好不好没人知道,风险太大。”群众的反对让张敏犹豫了,但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刘广勤却给了他信心。“当时我正在研究碧根果种植,听朋友说泗洪有人关注这个,便过来看看。”刘广勤回忆,经过几天的调研,他和张敏的想法不谋而合:峰山是碧根果种植的宝地!

理论上虽然可行,但江苏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当时全国碧根果产量最大、种植技术最成熟的地方是云南。两人立马决定:去云南!

人生地不熟,两人租了辆面包车,由刘广勤在当地林科所工作的朋友老西带路,一路风餐露宿。“云南那边几乎都是山路,当时路还不好走,颠得我和老刘差点儿把胆汁吐出来。”张敏说,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颠簸了一天一夜,终于来到当时云南碧根果种植基地之一的大理州漾濞县瓦厂乡。

瓦厂乡带给张敏的震撼,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交通落后,几乎没有能走机动车的公路,但是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房,村民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老西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瓦厂乡一棵树一次产60斤,按当时的市场价每斤40元算,一棵树的年产值就是2400元,一亩地最少能种20棵,年产值少说也有5万元。”

回到泗洪,张敏带头种起了碧根果树,并要求全乡12个村的村支书带头种植。“树苗我免费送你们,每人试种一亩,挣了算你们的,亏了算我的。”张敏的话掷地有声。然而,碧根果是个长效产业,至少得5年才能进入丰果期。前两年的无收获让村干部们灰了心,老百姓也不愿意尝试种植这个“无果”的树。

此时在峰山乡做药材生意的张勇自告奋勇,表示愿意一试,为乡民探路:“从市场上看,国内对碧根果的需求量在5万吨到10万吨之间,而全国总产量加在一起不到100吨,碧根果的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于是,张勇流转了峰山乡近100亩岗坡地,栽种3.2万株碧根果树苗。碧根果生长周期长,张勇便听从刘广勤的建议,在树下的空余地方套种山芋、花生,以及金丝菊、杭白菊等中药材,“以短养长”。

就这样,张敏动员政府力量推广,刘广勤给予技术指导,张勇负责公司化种植,“铁三角”共同发力,碧根果产业终于在峰山乡生根。

10多年过去了,当年张勇种下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曾经的荒山也摇身变成“致富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种起了碧根果树,果产量逐年递增,当地农民的口袋也鼓起来了。

(本报记者郑晋鸣本报通讯员李薇)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