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工会瞄准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驻村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群众3大扶贫领域,主动发力,积极作为,为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档困难职工减少到4.9万户
“无病我帮人、有病人帮我,帮我们筑起了一道抵御疾病风险的防线。”提起职工医疗互助活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无不叫好。
黔南州工会于去年9月全面启动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截至今年6月,共有986家基层工会、62203名职工参加,筹集互助金663.503万元。
全面推广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是贵州工会破解城镇困难职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抓手之一。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袁周多次指出,如何帮助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不仅关系到困难职工的具体福祉,更关系到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大局。
2016年初,贵州城镇困难职工的走访调研全面铺开,工会将《贵州省城镇困难职工生产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报送至省委、省政府,引起高度重视。2016年5月和6月,省政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并于9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
结合自身实际,贵州省总工会也制订了相关实施意见。各级工会以培训促就业为抓手,5年举办各类培训班5000余期(班次),培训职工(农民工)30多万人次;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行动、阳光就业行动等促进就业28万余人次;以职工医疗互助为载体,全省1.22万家单位107万名职工参加医疗互助活动,3.3万名职工获得救助资金6800多万元。
通过一系列措施,截至目前,贵州在档困难职工由32.6万户减少到4.9万户。
驻村扶贫的工会模式
近段时间,贵州省总工会干部张恢一直在为省总同步小康联系点、织金县熊家场镇群潮村集体经济项目——乌鸡养殖场的2000多只乌鸡寻找“出路”。经工作队商量,报省总同意,决定在“职工之家”微信群发布销售信息。
“给我来两只”“我要三只”……信息发布后,在群里迅速引发购买热潮,乌鸡不到1个月就销售一空。在省总工会的牵线搭桥下,养殖场还与省妇联、团省委及8家酒店达成收购协议,群潮乌鸡实现“出山进城”。
这是近5年来贵州省总工会驻村扶贫的一个生动小故事。这样的帮扶故事还有很多。
贵州省总工会结对帮扶猴场乡,3年间直接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亿多元,探索出了深山治穷的“猴场模式”。2015年,“猴场模式”被安顺市政府在全市推广。
2016年,在织金县熊家场镇,结对帮扶的两年间,贵州省总工会直接投入资金938万元,实施扶贫项目72个;协调争取资金1.1亿元,实施项目9个。在省总主要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努力下,该镇一项总投资5329万元、库容21.4万立方米的洗马塘水库建设项目被列入政府规划。熊家场镇基本实现一村一支柱产业,3个村已于2017年脱贫出列。
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十三五”期间,贵州更多村民将陆续搬出深山区、石山区,住进安置点。贵州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再春表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工会必须对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这个“靶心”。
围绕这个“靶心”,贵州工会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2017年4月,贵州首个生态移民工会在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板当镇成立,大力帮助搬迁村民提升就业能力。
2017年7月,贵州工会提出“拔穷根·助圆梦”工会服务脱贫攻坚“十条路径”,明确全省工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3年左右时间,助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
夯实组织基础方面,贵州省总每年补助每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工会组织工作经费1万元,每年给予生活困难工会会员500元工会福利费。同时,建立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会工作队伍,确保每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有1~2名专职工会工作者。
搭建服务平台方面,加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工会帮扶服务站(点)和职工(农民工)之家、工会爱心超市建设。2017年起,贵州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工会连续3年每年压缩5%的行政经费,加大资金投入;每年筹集不低于1000万元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工会帮扶服务工作。
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精准帮扶内容识别档案,不断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困难救助帮扶服务与权益维护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贵州省工会已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工会组织236个,发展会员12.3万人;同时,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精准培训2.4万人,促进就业2.7万人;组织“护工就业行动”技能培训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