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环境革命”助绿色崛起

2018-08-15 10:01:40

8月11日是个星期六,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协会主席安复祥跟往常一样,与几十名会员相约登山捡拾垃圾。从州府合作市区出发,一路穿过村庄、山坡,到达合作市西边的半山腰时,每个人手里的环保袋却依旧空空如也。

在4.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要实现“视线之内无垃圾”,甘南州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做到了。但在2015年提出这个目标时,别说广大农牧民不相信,连甘南州的一些基层干部心里也没底。

“草原上、道路旁、河道中、水沟里到处是垃圾,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村里村外的污垢日积月累,短时间内怎么清除?”合作市坚木克尔街道办事处主任阿黑回忆说,特别是在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久拖不决,“路上都是泥土,就算群众把家里打扫干净,也很难保持”。

2015年,在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后,甘南州自我加压,为这个创建目标加了3个字:无垃圾。一场影响深远的“环境革命”在甘南州4.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启动,通过干部带头,动员群众参与,甘南州各地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村规民约,对城区、乡镇、村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河道水域实行分片包干。

“政府的号召带动了全州的力量,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了。”安复祥说,没想到能这么快就见到效果,从去年开始,安复祥和志愿者们在登山时就几乎捡不到什么垃圾了,“环境好了,不仅我们看着心情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组数据验证了安复祥的感受。2014年,甘南州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仅为501.2万人次、22.58亿元,到2017年,已增长到11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亿元,连续几年实现“井喷式”增长。

“近几年甘南能在文化旅游发展上取得突破,一方面得益于自然景观的完美展现和人文底蕴的深厚涵养;另一方面就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结果。”甘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扎西才让说。

甘南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村民王万寿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受益者。背靠国家4A级景区冶力关,王万寿是村里最早开起农家乐的6户村民之一,景区虽然风光宜人,但是村庄环境太差,服务设施严重滞后,其他5家陆续关了门。

“2015年后,政府加大投入改善村容村貌,我们也对农家乐进行了改造。”王万寿告诉记者,以前农家乐的收入每年只有一两万元,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纯收入接近10万元,村里目前有40户农家乐,生意都非常好。

记者了解到,甘南州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深度融合,创建了一批环境友好型、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的生态文明小康村,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粗放开发”向“靠山护山、靠水护水、集约利用”转变,推动景区景点布局由镶嵌式“珍珠玛瑙”向全域式“满天群星”转变。

从环境整治改变“颜值”,到为产业发展植入“绿色气质”,爱绿护绿逐渐成为甘南州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环保自觉”。卓尼县市容环卫监察大队大队长朱月平说,“以前有扫不完的垃圾,是因为这项工作只有环卫部门在干”。他还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环境整治,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都在增强,几乎没有人乱扔乱倒垃圾,他们也能在周末轮班休息。

“近几年,甘南没有修一座水电站、没有开发一座矿山、没有污染一条河流,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家园得以休养生息。”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表示,今后,甘南将持续释放城乡环境整治在改善发展条件、转变思想观念、培育生态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叠加效应,努力做到“全域无垃圾”和“全域无贫困”两手抓、两手硬,确保更多生态红利和绿色福祉惠及各族群众。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