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秦岭保护——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立足于秦岭

2018-08-14 10:47:26

秦岭,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摇篮和重要发祥地,被尊为“华夏龙脉”。秦岭北麓是关中大地不可替代的绿色生态屏障,关中沃野、历朝古都无不得益于其绿色生态护佑和山水禀赋滋养。对于大西安来说,从传统农业经济到都市旅游经济,秦岭北麓已成为不可多得的重要板块,以后更将成为大西安现代都市生态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秦岭北麓的保护建设对于大西安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对于关中地区的发展全局都具有多重意义。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未来十年,生态环境保护将是影响我国经济转型、产业调整的关键因素。

当前,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背景下,秦岭北麓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生态彰显,绿色高效,城乡共享,人地和谐”的愿景。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守护生态本源 合理区划生态功能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对策便是顺其自然。大西安生态建设便应当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的变迁,发掘“生态之源”并予以保护,才能保障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捷的同时,不失优越的生活环境。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应当结合生态因子和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并综合确定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并对这些生态功能区应运用“3S”技术严格监控管制,作好生态管控分区措施,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防止城市发展的无序蔓延蚕食生态空间,以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发展。

严格保护生态基底 优化城乡生态空间格局

基于完整的城乡生态空间基底,各类生态要素在生态流动通道的组织下交汇,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生态要素汇聚点,该类生态区域具有显著的生态特征,如敏感性、脆弱性与复杂性,但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潜质。因此,针对秦岭北麓范围内城乡空间生态要素汇集点,围绕森林公园、滨水湿地、永久性基本农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人文、历史的保护空间,划定秦岭北麓的生态保护红线,确立建设生态保育体系,处理好自然生态空间和人为活动空间的边界关系,并适当扩大生态空间的规模,促进生态要素之间的协调优化,做好美丽国土设计,使城市与自然相融、相汇,进一步形成多元化、网络化的生态要素体系,优化城乡生态空间格局。

完善规划体系 加强重点资源保护

认真贯彻并严格执行《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法规,抓紧制定并及时出台相关法规的实施细则,在秦岭保护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及功能保护和管理要求,编制和完善各类专项规划,从制度、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切实保障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及大西安国家级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遵循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因害设防的原则,加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结合已实施或规划实施的生态治理工程,切实加强各类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的保护。

坚持多规融合 促进协调发展

在生态功能合理区划的基础上,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多规衔接”乃至“多规合一”,有效保障生态区域和城乡区域的高效融合发展,确保“多规”中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完善绿色空间体系 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以风道、河流等自然生态脉络为依托,重点梳理生态廊道、城乡绿道、交通走廊等线性绿色空间,有效延伸并强化秦岭北麓和城市空间的生态关联和生态渗透,并有机链接“山”与“城”之间的历史文化脉络和社会经济脉络。深入地贯彻绿色生态的理念,不应该单纯停留在建设绿色空间,更要使城市建设“生态化”,经济发展“生态化”。秦岭北麓生态建设应当进一步提升生态空间的综合价值,加快秦岭保护区传统产业绿色化,全力打造低碳化、高附加值、高技术的绿色产业体系, 建设集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农业生产、城乡统筹和生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同时,发挥秦岭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资源优势,整合保护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建成良性的生态旅游体系,不断提升秦岭北麓的品牌价值。通过适当点状布置文化、旅游及生态农业类等生态产业项目,与生态要素汇集点相融合,形成“生态之济”的效果,使得生态空间具有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双重价值。

生态保护设施绿色智能化 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在秦岭北麓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完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设施,推广绿色建材,注重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应用,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秦岭数据处理、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环境监测、灾害防控预警等多项功能的数字化,为秦岭生态保护、减灾防灾方法、手段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重要领域与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监管现代化,不断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应当提倡有利于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健康增长”,要合理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快推进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步伐,使经济增长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作者张沛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西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李赢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