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宿的兴起,有的小区成了民宿聚集地。在一些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的小区内都有民宿,甚至出现了网红小区,一个小区内有近百家民宿。小区民宿的激增,让许多业主很头痛——不仅随时有陌生人出入小区,晚上还制造噪音,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少困扰。
利用闲置房屋办民宿既能充分利用现有房产资源,又为旅行者深入了解当地人文风俗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还能有效缓解旅游高峰期城市酒店接待能力有限的问题,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但如今一些开在小区里的民宿却在“野蛮生长”。有的房屋并没有达到旅馆的安全和卫生标准,有的成了群租房的升级版,有的逐渐朝着家庭旅馆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民宿不仅不能让游客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打破了原本小区应有的安静和私密性,大量的流动人群也容易给小区带来安全隐患。
那么问题出在哪?从原则上来说,小区民宿位于居民小区内,从事经营活动属于住改商行为,是需要整栋住宅楼业主的书面同意,并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获得相应的营业资格。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小区民宿基本处于灰色地带。从顶层设计来说,虽然国家旅游局已经出台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对民宿基础性的卫生、安全、服务方面作出了规范。但这些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不是强制性规定,因此约束作用有限,更多的还是为民宿经营者和民宿平台提供规范参考。
民宿作为一个全新行业,相关部门应该用更包容审慎的态度对待,研究出台详尽的民宿准入机制,将其做成一个产业集群,引导民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针对城市小区民宿,要结合小区地段和居民生活方式,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发民宿;而在乡村地区,相关部门不妨鼓励其发展,让游客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过一把慢节奏的生活,感受到美丽乡村的风土人情。各民宿平台也应及时跟进,对入驻的民宿加强审核把关,不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精细化管理民宿的治安、消防和卫生等。比如,接入公安身份信息识别系统对住客进行实名制管理,采用指纹门锁和人脸识别技术等。
当然,除了民宿准入机制标准,未来民宿要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加强民宿的核心竞争力,让民宿成为当地特有文化的有效载体。这样旅行者才能够原汁原味地体验当地生活特色,融入当地的生活方式,来一次不一样的旅行。这都需要民宿经营者和当地旅游部门对民宿投入更多智慧与心力,支持和引导民宿发展。
(刘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