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田园诗意”变发展动能

2018-07-25 11:17:04  来源:湖北日报

春赏花、夏漂流、秋观叶、冬泡汤,乡村旅游四季兴旺,红红火火。旅游,正逐渐成为我省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助力乡村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之路。

产业旺,旅游催生农村新经济

夏日的热浪,把游客“逼”进了凉爽的山乡。“凉城”利川,近年来声名远播的避暑旅游胜地,民宿产业兴旺,民宿达1200余户。

利川市东城白鹊山村4组的村民向学平,用自己的房屋做民宿,每年收入约七万元。

今年,向学平尝试了更“偷懒”的挣钱办法:江西一家老年公寓以十万元租下向学平的房屋,租期四个月,然后带着老年客人来利川避暑。“比自己经营民宿利润更高、更省心。”向学平说。

除了自己经营,短期出租经营等模式外,还有的投资者与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改造成民宿,与屋主对半分享收益。在利川,因旅游而出现了多种模式的民宿经济。而在全省,共有民宿7000多家,促进了乡村的发展。

不仅是民宿,乡村游催生了更多的农村新经济,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让村民脱贫致富,更为乡村持续发展带来动力。

土鸡蛋、土蜂蜜、有机蔬果……这些农家“土味”因乡村旅游的兴旺而走出了深山,销往全国。

罗田三里畈镇錾子石村盛产甜柿,过去因销售渠道不畅通常贱卖。日益兴旺的乡村旅游,为村里带来了人气,也让柿子找到了销路,村里合作社去年销售额600多万元,村民户均增收2万余元,最高的农户年收入达17万元。

省旅游委因势利导,在全省开展“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将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不少乡村将一二三产融合,成为乡村发展新动力。钟祥莫愁村农副产品年销售近亿元,拥有100多个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农户。

“乡村振兴最难的是产业振兴,旅游为乡村产业振兴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业内人士称。

面貌新,旅游让您找得回乡愁

“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治理,发展乡村旅游,留下一个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乡村,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省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乡村游,让村容焕然一新。

昭君故里兴山的“陈家湾”变身“昭君别院”,整个村子变身为年接待28万人次的旅游村。原有的居民不搬走,房子修旧如旧,道路也用原来的旧砖或是石材重新铺设。整个村子保持古朴风貌,又有旅游功能。

“以前污水到处流,到处是猪圈、厕所,又脏又臭。如今,村子变美了,看着舒服多了,还有生意做,多了不少收入。”77岁的屈祖梅婆婆为游客们做“懒豆腐”,每年收入一万多元。

更有一些地方因打造乡村游,原来遭到破坏的生态得以重新修复,让村子找回山清水秀。

罗田燕儿谷景区投入3000万元,治理和修复生态:改造农户家的旱厕,改管网,建沼气;协调关停养鸡场、采石场,改造排污系统,修复河道生态;1200亩坡地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从当年的60%提高到了现在的83%以上。

景美了,人来了,钱来了,农民的精气神也回来了。

大冶市保安镇沼山村因发展乡村赏花游脱贫致富,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开民宿、当保安、做保洁、开餐馆。保安镇党委书记乐晗说:“村民觉得外人来家里了,不但房前屋后要收拾干净,自己也要精精神神的,一个个干劲大得很。”

创业热,旅游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乡村游热,正吸引越来越多人回乡创业,更多资本、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

武汉黄陂,百余位“能人”返乡打造旅游,他们的“二代”们也回来了,继续打造旅游。

武汉木兰草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聂权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澳大利亚获金融和管理双学位后,回乡帮其父亲经营已连续亏损多年的木兰草原,他接班后,将家族式管理变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2016年,木兰草原挂牌新三板。

罗田燕儿谷景区创始人徐志新本在北京做律师,是著名大学客座教授。回乡创业后,他又带来一批能人,博士、硕士、海归都有。

在徐志新和他的团队的影响下,附近的农民也都开始创业,服务乡村游。

在全省,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企业、赏花协会等一大批服务乡村游的小微企业迅速成长,农民的角色大变身。

近年来,我省通过打造旅游,逐步探索形成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旅游扶贫模式。

据统计,5年来,全省通过旅游脱贫累计约110万人,占全省累计脱贫人口的20%以上。

旅游,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摆脱贫困,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小康富裕路。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