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高效根治石漠化 生态产业两相宜

2018-07-24 16:14:49  来源:武陵都市报

日前,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蚕茧收购点开秤了。一大早,村里的蚕农们用电动三轮车、摩托车拖着整袋整袋的蚕茧,蜂拥而至……望着交售蚕茧的这一幕,双龙村党支部书记孙祥生说,全村2600亩桑园,其中有1100亩石漠化地得到高效利用,蚕农们在今年能再次迎来一个丰收年。

经调查,黔江区石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石漠化土地面积32664.1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38816.4公顷。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0178.6公顷,中度石漠化面积19621.9公顷,重度石漠化面积1419.1公顷,极重度石漠化面积1444.5公顷。从2011年开始,全区启动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重点布局在阿蓬江流域沿线的阿蓬江镇、濯水镇、中塘乡、舟白街道、蓬东乡。几年来,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经检查验收,石漠化地区治理总体效果良好,生态建设、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实现生态、产业双丰收。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全区坚持以植树造林为主,找准“政府要生态”与“老百姓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优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使生态发展之路从慢步走到健步走,石漠地不仅变成了青山,更变成了一座座“金山”。

濯水镇双龙村有将近2000亩的石漠化地,这些地石头多、泥土少,无法适宜耕种。为了改变这一面貌,全区集思广益,开出良方——栽种桑树。通过几年的努力发展,全村在2018年桑园面积达到2600亩,其中1100亩石漠化地得到高效利用,蚕桑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荒山不仅披上绿装,更为老百姓带来收益。

黔江区蚕桑大户粟海艳,就来自双龙村。她发展了200多亩蚕桑,每年能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在最繁忙的高峰期,每天有30多个工人在地里忙碌。“当初在发展蚕桑、流转土地时,想要成片的土地,便于机械操作,还能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人力成本。”粟海艳说,但选来选去,无奈双龙村只有这样的地质条件,200多亩桑园中,仍然有50亩石漠化地。

让粟海燕兴奋的是,她栽植的这50亩石漠化蚕桑地,并没有让她减产,相反还实现了增收。这是因为桑树在石漠化地里存活率高,桑树发达的根系能堵住岩缝,保持住水土不致流失。同时,栽上桑树,不仅石漠化地的基岩裸露度减少了,还让石漠化地的单位面积收入得到了增加。

粟海艳说,前些年,有的石漠化地送人都不愿意要,即使有少部分便于耕种的,种上烤烟、包谷之类的农作物,收益也很低。两相对比,石漠化地栽桑就划算多了。孙祥生介绍,2017年,双龙村村民陈继良养蚕100张,产茧76担,实现收入15万元,亩平收入达到3000元,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收入的3倍。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是石漠化治理的根本出路。黔江区除了在石漠化地里栽桑外,还对其他的栽植方式进行有益探索。近年来,全区大造人工林,大面积栽植桂花树、银杏树、脆红李、枇杷等经果林,使全区石漠化地在发挥绿色效益的同时,还产生了经济效益。

自2011年来,黔江区以小流域为治理基本单元,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草地建设、基本农田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等措施,努力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真正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区已有近3万亩的石漠化地得到根治,一座座荒山坡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同时,通过编制实施黔江区2015-202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确定黔江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目标和任务,6年共治理岩溶面积381.17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06.58平方公里,为今后全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积累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岩溶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综合治理石漠化,黔江一直在努力!(记者 谭登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