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警方打掉一个非法倒卖进京落户指标的犯罪团伙,16名团伙成员相继落网,其中涉及十多家大型国企以及高新技术公司的人事部门相关负责人。该团伙通过互联网发布可帮助毕业生落户北京的消息,先后为80多名外省市本科、研究生办理了进京落户,非法牟利300多万元。
调查显示,从2011年开始,这一团伙已成功地倒卖了80多个进京指标。这样不俗的“成绩”,在北京户口极为稀缺的情形之下,确实令人讶异。公众不免会追问:这些非法倒卖“京户”的行为何以能够频频得手?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制度性漏洞?
表面看,这一团伙确实是钻了北京市现行落户政策的空子。此前,北京曾出台政策,允许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申请少量的毕业生以及人才落户指标。现实表明,这一政策已成为倒卖进京指标的重灾区。然而,问题在于,既然明知道高新技术企业有空子可钻,为何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扎紧口袋,预作防范?
比如,以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的资格审查和事后甄别,把好进人的关口;以动态、常态化的管理保证企业接收的人才符合相关标准,而不是一次性派发进京指标了事。还有,仅仅收紧进京指标并非治本之策——简单的收紧,不仅不符合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有违社会的公平公正,并不可取。
另一个问题是,对于涉事的高新企业也应该有相应的制约、惩戒措施。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应该逐步走向精细化,实现分类管理、动态掌控。只要查实有违法进人落户的行为,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惩戒性措施。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的合法权利,而不至于陷入“一人得病,众人吃药”的尴尬境地。
作为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进京指标向来是各方争夺的目标。但凡有了相对具体的路径,自然会滋生形形色色的乱象。对此,除了微观层面的强化管理、加大惩戒之外,还应该逐步改变以往相关政策的封闭性,扩大公开,将进京指标晾晒于社会公众眼前,接受监督,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公正的目标。
比如,某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某一家央企,分到若干进京指标,这些指标惠及哪些人群,有必要向社会公开,而不是企业自行分配完事。只要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公开,想必那些以倒卖指标牟利的机构与个人,操作空间就会小很多。相应地,相关管理部门也会降低管理成本,进京指标也不至于失序,甚至失控。
当然,从长远看,只要北京户口依然紧缺,制度的闸门依然紧闭,“发政策财”的现象就不可能绝迹。因此,加快疏解北京的首都职能,让社会资源更加均衡地分布,才是治本之策。也就是说,唯有特大城市的户口不再是稀缺产品,中小城市一样能承载青年梦想,才有可能真正杜绝倒卖户口的行为。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