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山东省齐河县20万亩“吨半粮”是如何实现的?

2014-10-03 11:21:2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杨志华

正值国庆节期间,地处山东德州市最南端的齐河县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10月2日,农业部组织专家对齐河县2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及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玉米进行了实打测产,平均亩产786.3公斤,刷新全国最大面积高产纪录。至此,齐河县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小麦玉米全年粮食平均亩产1502.3公斤(3004.6斤),全年实现20万亩“吨半粮”。预计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27.29亿斤,平均亩产1197.7公斤,全年粮食生产将实现“十二连增”。“齐河县走在了全国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的前列。”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粮食处研究员张毅评价说。

齐河县委书记孟令兴告诉记者,齐河县连续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荣誉称号。今年实现20万亩“吨半粮”后,下一步目标是,2015年争取实现80万亩“吨半粮”,2016年全县力争实现“吨半粮”。

以整建制高产创建为抓手,“三招”推动粮食持续增产

县长王晓东是名农业专家,他介绍,齐河县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整建制推进、大方田引领,一张规划蓝图抓到底,步步引领、不断升级,高标准建设,规范化推进。主要有三招:

第一招,健全领导责任机制。每年县委1号文件、县府工作报告、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都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的“三要三给”指导思想。坚持粮食生产“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由县委书记任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主任,县长任副主任,分管领导具体靠上抓,各乡镇(街道)也均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县、乡、村层层签订高产创建责任书;出台了《全县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考核办法》,将粮食高产创建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同时,实行月通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并集中表彰奖励。将高产创建这一农业部门行为,转变为县委、县政府的行政推动,形成了上下一致、协同作战的整体合力。

第二招,全力打造高产稳产示范区。自2009年以来,累计投资3.93亿元,全力建成了农业部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2014年,县财政计划筹资6.2亿元,规划实施“8521”工程,即:全县百万亩粮田,规划了8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50万亩高产创建中心区,提升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和打造1万亩“玉米单季吨粮”高产攻关展示区。全力打造全国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的粮食高产、稳产“黄河大粮仓”。

第三招,精心开展增产模式攻关试点。今年,齐河县在焦庙、刘桥2乡镇选取了5个村1万亩耕地,全力实施万亩“玉米单季吨粮”高产攻关,各乡镇也均设立了百亩“玉米单季吨粮”示范点,实行技术人员包村盯上负责制,狠抓玉米宽垄密植、三位一体施肥、种肥同播等良种良法配套增产技术落实,玉米增产效果明显。明年计划启动“全年吨半粮”整建制乡镇创建活动,扩大高产攻关示范面积,在更大面积上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提档升级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该县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先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2012年,制定印发了《农业奖扶政策》,对百亩以上种粮大户,每亩给予20-100元的补贴,并在农机具补贴、免费供种等方面给予倾斜;对被评为县、市、省级示范社的,分别给予5000元—2万元的奖励。今年,又出台了《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奖扶办法》,县财政专门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新型农业经营、服务组织进行扶持奖励。截止目前,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117个,其中种粮大户王成亮承包土地1.32万亩,成为全省唯一万亩种粮大户,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全县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66个,社员8.4万人,其中农民社员7.8万人,占社员总数的94%,涉及7.76万农户。登记注册家庭农场71个。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3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借助被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县的契机,加大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重点围绕种粮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等开展了培育试点,累计举办集中培训班4期20多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努力实现种粮农民由“留守军”向“职业军”的转变。齐河县计划三年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以上,彻底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接下来,该县推进社会化服务,解决好“谁为农民服务”的问题。在土地适度流转及农机集约化经营的新形势下,该县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的方式,以农业增产增效为目标,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大力推广“订单”作业新模式,促进农业服务规模化,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积极为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开展大田作物托管服务,释放改革“红利”。目前,全县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达到168家。年作业服务面积720万亩,其中订单作业服务面积200万亩,占全县耕地作业面积的27%。特别是重点培植了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可为农民提供代耕、代播、代防、代灌、农技培训等“四代一培”综合服务。2014年,该公司实施了20万亩核心区统一飞防作业,并签订了10万亩的深耕深松作业合同,年服务面积可达80万亩。同时,齐河县在正在积极筹建齐河县农业合作总社和覆盖全县各乡镇的规模化作业合作社60个,实行规模化管理、规模化经营。

至于如何解决好“钱从哪里出”的问题 ,齐河县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争取上级惠农资金支持,年争取上级无偿资金4亿元,实行了专款专用,确保项目资金足额用于农业生产。县级财政不断加大支农力度,每年县财政拿出1亿元,支持粮食等农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创新“三大工程”建设,在传统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农机保”贷款产品,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动上门服务,对有贷款需求的及时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全县涉农贷款余额43.69亿元。同时,采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吸引工商资本发展农业产业。近5年来,全县累计吸纳工商资本20多亿元,建设农业产业园区245个。特别是搭建起了政府投融资平台,成立了齐河投资控股集团,已与中国农科院发起成立了30亿元的“中农(齐河)产业投资基金”,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问题。

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副县长张和田告诉记者,齐河县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努力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该县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重点瞄准省内外规模大、外向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知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招商活动,重点引进了一批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产业化收益。2013年以来。我县实施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项目20多个,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截止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旺旺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以美东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以圣喜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以康瑞为龙头的食用菌加工、以金马首为龙头的林产品加工等5大产业集群。今年1-8月份,农产品加工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6亿元、利税12.6亿元。

齐河县大力实施标准化、品牌化战略,制订完善地方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争创名优品牌,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展百万亩绿色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基地创建,创建齐河粮食质量安全模式,率先在全国推行齐河标准,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抓好“三品”认证,加快构筑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绿色食品为中坚、有机食品为顶端的塔式发展结构。全力打造“黄河三宝”品牌,建设4000亩大闸蟹养殖基地,创建山东最大的省级黄河鲤鱼良种场,打造江北“大水面立体生态黄河甲鱼”第一品牌。加强“齐河生态蔬菜”品牌的包装设计、形象宣传等工作,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在济南、北京等地设立直营店和社区形象店30处以上。

借助旅游业大开发、大发展的有利契机,该县坚持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田家乐”、“林家乐”等生态型旅游项目,按照景区标准打造提升“两带五点”休闲旅游发展框架,使其集采摘、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绿林景区、果蔬景区。积极发展采摘游、乡村体验游等休闲旅游新业态,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开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该县成立了齐河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用公司化运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投资前移,开展订单生产,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密切产加销衔接,增加农民收入。巨能鲁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该县就地转化原粮的龙头企业,年可加工小麦2亿斤,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与万亩种粮大户王成亮签订订单合同,推行订单生产,实现了双赢。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