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中纪委公布各地纪委联系方式 当日举报电话增加

2015-01-05 14:51:37  作者:SystemMaster

中央纪委官网集中公布各地纪委联系方式

昨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集中公布各地纪委联系方式,并明确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受理范围。

新年伊始,在短短4天的时间之内,围绕着信访举报工作,中央纪委“去神秘化”动作不断。继中央纪委信访室受理来信举报现场首次曝光、工作人员受理来访画面首次公布后,各地纪委联系方式也首次“集中亮相”中央纪委官网和手机客户端。

现象

各地纪委电话公开 有专人负责接听

昨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集中公布各地纪委联系方式,并明确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受理范围。据悉,这也是各地纪委联系方式首次集中“亮相”中央纪委官网。

中央纪委、31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举报电话均已统一成12388,只是在区号上加以区分。中央纪委和北京市纪委共用010-12388一个举报电话,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共用0991-12388;而河北和安徽在通用举报电话之外,还额外设有举报电话。

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先后多次拨打了中央纪委以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的电话,所有线路均可正常拨入,但多数省份的人工接听通道处于忙碌状态。在多番尝试之后,北青报记者拨通了上海、重庆、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7个地区的人工接听电话。

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工作人员称,“一般情况下每天能接到不止三四十个电话,基本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而在拨打四川省纪委电话的转接过程中,负责转接的话务员告诉记者,由于只有一个号码,打入省级纪委的电话数量又较多,所以电话线路经常会处于忙碌状态。

为了保证电话的畅通,不少地区纪委还设有多名专门负责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

上海市纪委工作人员介绍,共有三人负责电话的接听工作,“同一个电话号码不只有一部电话,三个人三部电话分机都可接入,而且具体到上海各个下属地区也都设有分机。”云南省纪委工作人员也表示,从早8点半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半到6点的工作时间段内,均有两到三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电话接听工作,以确保群众来电受理渠道畅通。

追访

举报电话数量有所增加 受理案件基本当天上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工作人员表示,该举报电话之前就曾公布,中央纪委网站集中公布了各地举报电话后,他们接到的举报电话数量相对有所增加。“只要是与纪委业务相关的案件,我们基本做到当天案件当天上报,手里从不存东西不压案件。”

上海市纪委工作人员介绍,当天“举报电话在数量上稍有增加,但和往常一样,电话类型依然大多是以咨询为主”。

从北青报记者的探访情况来看,目前,各省纪委接到的举报电话从20个到40个不等,但与纪委业务相关的电话数量有限。

“接到的电话比较杂,很多电话都是与纪委业务不相关的案件,比如征地拆迁、涉公涉私或养老金发放等与个人利益相关的案件,也是因为老百姓比较信任纪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工作人员透露。青海省纪委工作人员亦直言,与纪委业务相关的检举举报电话在所有电话数量中约占三分之一。

针对这一现状,北青报记者发现,部分省份纪委的电话在接入前,专门设置有电子提示音向举报者详细说明可受理案件的具体类型和要求,同时提醒在举报时要“注明被举报人的姓名、单位和职务”,并“简要说明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

此外,包括中央纪委在内,多个纪委设有专门的电话录音举报选项,保证即使在人工电话接听繁忙的状态下,举报人也可直接通过电话录音进行举报。值得注意的是,河北、广东、新疆等地还设有传真举报选项。

分析

公开联系方式有助于引导群众正常程序举报

目前,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信访举报主要包括三类:1.对党组织、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检举、控告;2.依法应由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党组织、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不服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的申诉;3.对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意见、建议。

有关人士向北青报记者指出,集中公布各地纪委的联系方式,一方面反映纪检监察机关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的趋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群众通过正规渠道、正常程序反映问题线索,规避网络匿名举报等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在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看来,联系方式的集中公开是“监督权力公开化”的一种表现。他表示,每一位普通百姓都能通过公开的渠道反映问题线索,有利于推动反腐工作的进程。此外,纪检监察机构作为一种监督力量,集中公布联系方式,意味着其自身也将接受来自外部力量的约束和监督。

面对中央纪委官网近来一系列开放动作,李成言称之为一种“有意识的安排”。他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其一,在当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本月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备受瞩目,中央纪委加大公开力度,可以为舆论做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其二,在2015年到来之际,中央纪委以一系列‘开放’动作为今年的工作做开局准备,起到一种率先垂范的作用。”

观察

近期中央纪委信访举报“公开”动作频出

北青报记者观察发现,在短短4天的时间之内,围绕着信访举报工作,中央纪委“去神秘化”动作不断。

新年第一天,中央纪委信访室受理来信举报的现场首次以图片形式曝光,受理来信主要可分为收取来信、分拣来信、拆封来信、阅读群众来信、来信分类登记等5个环节。

中央纪委提供的图片显示,通过中国邮政寄往中央纪委的信件,整包整包堆放。对这些成包运到中纪委信访室的举报信,分拣主要依据省份差异。拆封环节,工作人员戴着口罩、手套并使用裁切机器将信件取出。每封来信还有属于自己的条形编码。北青报记者获悉,进行分类登记时,工作人员通过扫描编码信息的形式将举报内容录入电脑存储。

次日,中央纪委信访室工作人员受理来访的画面也首次对外公布。

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的中央纪委来访接待大厅,可同时容纳数百名来访群众。接待大厅设有接待窗口10个,接谈室23间,配备了安检设备、监控系统、网络电话系统、电话会议系统等一系列设施。首次对外曝光的信访接谈室与普通的办公室并无太大差异,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内,放置着桌椅、茶几、台式电脑等物品,工作人员与来访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查看来访群众反映材料。

此外,新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正式启用,其客户端也同时上线试运行。手机客户端上线后不久,其“审查”一栏与网站的“纪律审查”栏目实现同步,并通过推送的方式,第一时间公布官员接受调查的信息。昨日,今年首个接受组织调查的省部级官员——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的“落马”消息正是通过该客户端率先发布。

内存

纪检机关举报电话12388六年前开设

公开报道显示,自1988年以来,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设立了举报电话。通过举报电话,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了大量群众举报,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案件线索,从中筛选了一批高质量的信访信息。举报电话拓宽了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的监督渠道,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各地纪检监察机关使用不同的举报电话号码,不方便举报人记忆和使用;有的举报电话和办公电话混用,影响了举报电话作用的发挥。

为进一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2008年6月26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12388统一举报电话正式开通,受理群众对党员及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检举控告,或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的意见建议。

中央纪委监察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部门要借开通统一举报电话之机,进一步拓宽信访举报受理渠道,规范电话举报受理和处理工作,提高信访举报工作服务水平。要保证举报电话畅通,认真接听、记录,做好受理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处理,对违法违纪问题要加大查处力度,特别要注意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提倡和鼓励实名举报。要严明保密纪律,对失密、泄密,或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超四成案件线索来源于信访举报

2013年1月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通报了2012年全国查办案件的工作情况。时任中央纪委新闻发言人的崔少鹏表示,2012年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不断拓宽案件来源渠道”。

据介绍,在2012年立案的案件中,案件线索来源于信访举报的占41.8%,来源于公检法和审计机关移送的占20.9%,来源于办案中发现的占7.1%。

另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共收到网络举报30.1万件次,约占同期信访举报总量的12%,网络举报已成为继来信、来访、电话之后又一重要举报渠道。

中央纪委信访室副主任张少龙曾表示,信访举报是发现腐败线索的重要来源。要更好地发挥群众参与的作用,就必须千方百计为群众信访举报开辟便利的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通过网络曝光,纪检监察机关确实筛选出一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线索,也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本版文/实习记者 何林璘 本报记者 桂田田

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信访举报主要包括三类

对党组织、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检举、控告

依法应由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党组织、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不服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的申诉

对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意见、建议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