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春节返乡突显城乡差距:回不去了的乡村

2015-02-28 09:46:56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疯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农村人的亲情关系在慢慢淡漠,人情往来正在被割裂,就是这些在他眼里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见闻,却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在春节返乡之际引发了人们对乡土的思考。

许多网友都用“感同身受”四个字评价。比如网友@DTsau说:我们现在关注反腐、关注大气污染等等的同时,也要给农村更多的关注,现在的农村垃圾围村,老弱病残留守,假货山寨产品横行,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村民精神生活空虚匮乏,教育医疗设施滞后等等,都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如何看待王磊光返乡笔记中透露出的乡土思考呢,如何看待农村的现在和未来呢?我们来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雅彬的观点:

央广网北京2月28日消息(评论员杨雅彬)据《三农中国》报道,原来的农村社会是互相比较近的,因为住的比较近,沟通起来也比较方便,不像现在,现在就是打工的打工,剩下的就是老的、少的、妇女,但是出去打工的,或者出去时间长的人,回来以后就不会像在农村待的时候那样熟,亲情联络的那么多了,因为他在外边的时候有在外边的群体,城市的新的群体,城市里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像农村那样近,都互相不是很了解,也不是一个层次,将来到城市里的农村人也有一个社会认同问题,他到新的城市社区里面,他也有一个认同问题,那就得慢慢来,就互相之间慢慢沟通,通过工作通过团队培养感情,在城里,无论文化、技术各个方面都有分化,从农村来的可能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比较多,他就和城市居民确实有一个距离感,互相之间的认同,对社区的认同恐怕还得做些工作。农村的人啊,现在老人儿,还想维持过去的亲情,但是离开农村到城里来的人,因为他生活、工作等等都不像农村了,他已经改变了生活方式,年轻人他要是长期出来锻炼,他慢慢就熟悉这种情况了,如果去的时候短,他就不太习惯,就觉得人与人之间怎么那么没感情啊,但是他通过工作、生活、时间长了慢慢也会融入进去,要有个过程。

此外,在笔记中,王磊光也描述了“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十分强烈”等现象。王磊光甚至发出感慨说,“乡村越来越迷茫”,现在的农村已经回不去了。

对于这位博士生的观点,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陈建华回应说:要看到国家发展的向好的大趋势,“博士不必迷茫 农村不可能往回走!”那么,对于迫在眉睫的婚姻压力、生存问题,该如何化解呢?

按西方,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咱中国不是这样,咱中国往往不是只是两个人的事,是两家的事,这种观念要变,因为把经济看的太重了,变成两家的事情就是很负责了,如果变成两个人事情,是主要的,这个就好解决一点,一个人出来,他自己就是自己,他和父母是亲情关系,和你这一大家子其它没多大关系,看起来是冷漠了,但是现在社会进不到这份上,也没那么多时间去培养感情,联络感情,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他要去工作,要去奋斗去跟农村生活方式都不一样了。

考到大城市里来的农村学生,他非常用功,我将来找个好工作,可以留在城市,这样他就努力来念书,他用的时间和精力都比城里人要多一些,他要找工作他也没什么社会关系,他必须去努力去做,这样他才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有个好的收入,再一个找个合适的对象,农村来的青年这种压力比城里青年要多。因为农村的教育各个方面跟城里有差距,他要比城里人还要好,这样他就很吃力,这压力吧,一个是城乡的差别,原来的基础,但是你自己的要处理好,自己减压,你不要靠整个社会或者别人给你减压,这是不可能的,社会到底向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这个不是你个人所能决定的,你只能是自己适应这个发展,自己给自己减压,你不要自己再给自己增加压力了,所以我觉得一些感到压力的青年,别把目标想的太高了,差不离,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编辑:毕攀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