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并不是因为资源匮乏,而是没有和市场实现对接。”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武隆县委书记何平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要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根本的出路还在信息化上。
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信息化的阳光,正翻越千山万水,唤醒沉睡的资源。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应把信息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信息化就在身边,为山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在农村,“看天吃饭”是句老话。但现如今,怎么“看天”却和过去大不相同。对于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黔江区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楀深有体会。
她所在的合作社在黔江和彭水的大山里建有种植基地,当地农民此前常常为天气信息掌握不及时而苦恼,但现在不同了。“当地气象局建立了信息化气象服务平台,可以把气象信息在第一时间,直接发送到基地技术人员和农户的手机上。”张楀说。
在她眼里,信息化可不是高深莫测的科技词汇,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效益。就在去年,张楀的种植基地与西南大学合作建起了“智慧农业”服务系统。现在,通过手机就可让基地与大学无缝对接,还可以在手机上远程控制大棚内的补水系统。
“这样的设备成本只要几万元,带来的收益却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张楀说,她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她认为,信息化将深刻影响现在和将来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或许,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李钺锋专门就加强防汛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议。他认为,打破部门、行业和行政区划藩篱,强化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和水利数据的统筹整合,实现水利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可提高防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协作性,对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商平台,唤醒山村“沉睡”的优质资源
“农村地区、山区之所以落后,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优势,并不是资源没有优势、产品没有优势,而信息化就是缩小时空差距很有效的手段。”何平曾担任巫山县委书记,巫山县曲尺乡的变化,让他对信息化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
曲尺乡有三四千名移民,以前经济基础薄弱,稳定的压力很大。后来通过信息化手段发展特色农业,柑橘、脆李、党参等当地很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市场,农户的收入就增加了起来。
去年,这个乡的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比全县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高出了30%。“农民的荷包鼓了,和谐稳定的气氛也回来了。”
何平说,对于边远山村的发展,信息化手段非常重要,一些特色农产品保存时间很短,必须及时卖掉才能变现,长期以来就是寻找不到合适的市场。通过当地政府搭建的电商平台,供需双方在网上见面,农产品能够很快销售出去。
对接课堂,播下改变落后贫穷的“种子”
“教育信息化,可以让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步伐迈得更大一些!”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用信息化手段缩小地区、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可以让更多农村师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播撒下改变当地贫穷面貌的“种子”。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在王本朝看来,这为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果把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区县边远学校共享,将有效解决偏远地区教学点和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他注意到,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普遍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王本朝建议,建立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长效保障机制,从国家层面设立专项资金,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特别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
“除了资金保障,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急需提高。”他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学校校长、教师、信息化管理员的培训,对师范院校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前置性培养与培训,提高他们应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能力。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