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6000多万亩草地,可以增加养畜量1500万个羊单位;每年浪费的大量秸秆利用起来,还可再增加养畜量1500万个羊单位。”在今年的全省畜牧工作会议上,山西省农业厅厅长李平社再亮“新家底”。
与往年农牧合并开会的不同之处是,这是山西首次单独召开畜牧年度工作会。放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的“五新”要求和中央农村工作会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大背景下考量这次省级会议,山西做大做强畜牧业的意图明显——
2012年,在副省长郭迎光的主导下,山西启动实施了畜牧产业翻番工程,三年来,山西畜产品连续以两位数增长,家禽、奶牛、羊在全国都排前10位;每年增加近1000个养殖场,规模化水平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了700元,成为山西农业七大翻番工程中发展最快最稳定的产业。
新定位:畜牧强省
从传统观点来看,山西是农业小省,6000万亩的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可挖掘潜力已不大;山西的特色是小杂粮,大宗粮食作物产量根本无法和粮食主产省份相比。
长期以来,山西省不单煤炭卖的是原料,粮食卖的也是原料,农业结构存在着种养脱节的问题,粮食的转化率只有26%,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晋粮南运”、“南猪北上”是山西农业种养脱节的写照,从卖煤到卖粮,卖原料思维的背后是畜牧产业发展结构和方式的滞后。
山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比较优势:作为全国十三个牧区半牧区省之一,山西有6000多万亩草地、100亿公斤的玉米产量及其可饲养1.5亿只羊的副产品秸秆;
更大的区位优势是,山西省地处北纬34°~40°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良畜牧业生产地区;
有资料显示,我国人均粮食消费由1980年的256公斤下降到目前的200公斤,而同期肉类消费由12公斤增长到55公斤。市场需求就是生产的方向,畜产品需求的增加,必然要求畜牧业生产的增加。山西的市场优势是处于东西结合部和环渤海经济区的边沿区域,有消费畜产品的巨大市场空间。
基于上述判断,山西开始重新认识规划畜牧产业。畜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前连种植业,后接加工业,是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包装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的中轴产业,可以成为山西目前发展非煤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中最具活力的产业。
从世界和全国来看,荷兰、法国等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80%的原料来自动物产品,我国食品工业的加工原料约65%来自于畜产品,畜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中最具拉动力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能成为山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这即是2012年5月山西启动畜牧振兴工程的大背景。
新格局:产业集聚
三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连续召开了全省振兴畜牧大会、生猪产业现场会、牛羊产业发展座谈会、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现场会和全省第二次畜牧大会,全省逐渐形成发展共识:猪、鸡、牛、羊四大产业齐头并进,雁门关发展牛羊草食生态畜牧经济区,晋东南玉米带发展生猪产业,晋中综合做大做强、晋南发展家禽业。
区域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山西畜牧业呈现出规模板块化格局,在此基础上,山西积极发展家庭牧场、养殖小区、大型园区、现代公司等新型畜牧经营主体,推行“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粪污无害化”,按照产供销、种养加一体化和粮畜草产业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引进恒天然、宝迪等企业带动项目发展。
从2012年开始,山西每年出台强农惠农政策时,都将畜牧业作为重点,先后新增财政资金9000万元对牛羊良繁体系建设、牛羊规模养殖场建设、牧草基地建设、秸秆青贮氨化等进行补贴,对企业贷款进行贴息,构建起“四补一贴”的政策体系。
转方式、调结构、拨资金,山西先后出台12项扶持政策,资金达5.529亿元,助力畜牧产业翻番工程,山西畜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呈现出后发强劲态势:
2014年,全省鸡饲养量4.4亿只,比2013年增长19%,连续3年增长幅度保持在15%以上;羊饲养量3400万只,比上年增长24%,是2011年的1.5倍;生猪饲养量2900万头,比上年增长6%,在市场剧烈波动下能实现这样的增长全国也少见;牛饲养量近300万头,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2014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应县牧场在一年内就实现了签约、建场、引进1.5万头纯种奶牛的目标,稷山县晋龙集团投资2.2亿元建设的100万只蛋鸡养殖示范园已满负荷生产,平定大正伟业30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竣工投产。初步估算,这些大项目可以增加畜禽饲养量2亿只,提供就业岗位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0万个,创造利润50亿元,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极。
由此,畜牧产业大草场、大园区、大龙头、大物流、大体系,全产业链相互衔接、循环发展的现代畜牧发展格局呼之欲出。山西人开始对畜牧业再定义:一个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一个能赚钱的产业,一个有文化人的产业,一个很体面的产业。
新起点:粮改饲
上世纪末,在第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运城市和吕梁市抓住机遇分别发展了500万亩水果和300万亩红枣,山西打造了一个晋南水果园和吕梁红枣山。
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推动农业结构由二元向三元结构转变。山西朔州市成为全国粮改饲和种草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市,以朔州为核心区的雁门关生态区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山西如何顺势而上?
“要有种草就是种粮食的思维,要敢于拿出好地来种草。”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雷郭堂说,“新一轮结构调整就是要把畜牧业打造成山西的支柱产业,把雁门关地区打造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根据山西省委、省政府新一轮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规划的总体安排,雁门关地区大力开展“粮改饲”,主要是积极推进饲用粮生产,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充分利用优质饲草和秸秆资源发展草食畜,变生产粮食为粮食和肉蛋奶并举。率先实现“以农为主”向“以牧为主”转变,大力发展粮草经济,以草定畜,草畜配套,建设一批大牧场,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山西省畜牧局副局长姚继广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已经有十多年,在如何正确处理农牧关系、粮畜关系、林牧关系、生态与经济关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可以在山西复制。
山头鼓角相闻,山西畜牧风头正劲!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