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更多“农二代”走进沃土,加入“新农人”行列。
“农二代”加入“新农人”,让我们感受到田野的新希望与新力量。实践中,这些年回归农门的“农二代”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种植大户因为“农二代”加入,在新品种引进、规模化管理等方面呈现优势;一些传统农区由于“农二代”回村带来新技术、新手段,土地效益迅速增长;一些传统产品因为“农二代”引入互联网思维,身价倍增。“农二代”作为具有新知识、新视野的崭新一代,使“新农人”的含金量日渐凸显。
从各地来看,由“农二代”转化的“新农人”,大体有几类,一类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或者专业合作社领头人的后代,在父辈的带领下熟悉农耕、学习管理,有的已走上前台;一类是学成归来或者就地成长的农家子弟,他们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挥洒在耕地上,日渐在田野上崭露头角;另一类是在现代农业新浪潮、新思维影响下,以“农业+互联网”形式,或以“大学生村官”身份加入农耕行列,以他们的学识和胆识为传统农业增添了现代色彩。
无论哪一种类型,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农二代”。这样的身份,使他们的“乡愁”深入骨髓,使他们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具有深刻的认同、情感和责任。因此,当他们面临职业选择或者人生规划时,在相同的背景条件和利益权衡下,选择农业、投身农业的主动性更强、自觉性更高。这种特性,也使他们与新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下乡浪潮”,有了根本性区别,他们“下乡”是为了吃得更美好、吃得更长久,是将实现人生价值与改变农村面貌的目标合二为一。
认清“农二代”这一特点,对当前大力推进的引导、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要鼓励更多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青年走进“新农人”,更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创造条件让热爱农业又与农业具有天然血缘纽带、感情纽带的“农二代”成长为“新农人”。这将使我们少走弯路。做到这点,就要在农业院校培养、农村职业教育、农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多下功夫,下真功夫,把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精准地投入到农业接班人、未来“新农人”身上。
引导“农二代”挑起“新农人”担子,效益吸引是最大动力。许多“农二代”选择回家接班,就是他们的父辈打下了基础,他们已经能够承接丰收的喜悦,拥抱比其他职业更有魅力的收获;而“农二代”纷纷跳出“农门”、农业陷于“老人农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活苦累不挣钱。当前,我国现代农业正加紧发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推进,使传统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新农人”有了更大的利益空间,势必吸引更多“新农人”成长。为此,必须继续突破制约农业效益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农业发展亟须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农村金融等方面探索长效解决之道。
现代农业正方兴未艾,大多数“农二代”将载着他们的梦想离开乡村,走进城镇,也必将有众多优秀的“农二代”子承父业,更拓展父业,成为现代农业的未来“掌门人”。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