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并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结束自己漂泊异乡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中国已经历了三次创业浪潮。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边缘人群和农民当上个体户;第二次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一批体制内的学者官员下海经商;第三次是本世纪以来,一批以海归为代表的高科技人才创业。当前,第四次创业浪潮正在形成,这就是农民工创业和大学生创业。
中国的返乡农民工们,就这样成为“第四次创业浪潮的主角”。在资金、技术、经验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农民工创业的动因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从建筑工人到养殖合作社“老板”
出生于内蒙古的于利兵曾经是一名建筑工人。初中毕业后,他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开始外出打工。这期间,他做过销售,卖过猪肉,摆过地摊,遍尝打工的酸甜苦辣。
2004年,他来到首都北京,成为一名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回忆起那段日子,于利兵仍然非常感慨。那时候他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体力活,吃的、住的条件也都比较差。而且工地上的工伤也非常多,他曾经多次亲眼看到工友从架子上掉下来。辛辛苦苦干一年,还可能拿不到工钱。他告诉记者:“在外边打工太不容易了,想干活的时候找活难,找到活之后要钱难,在外边打工一年挣几万块钱,年底经常找不到老板要不到钱,一年的辛苦全打了水漂。”
“回家也是被逼无奈。”于利兵说,奥运会之后,建筑工地上的活越来越不好干。而且成家之后,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一家人分隔两地,一年难得见几次面。在一次工伤之后,他开始认真考虑回乡的问题。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考虑回家,老婆、孩子的因素占了百分之七八十。“2012年我回去的时候,孩子两岁。我一进家门孩子见我认生,哇哇地哭,那之后我就没有再出去打工,因为感觉这种生活对孩子伤害挺大的。”
回乡之后,于利兵看到了政府对于创业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就动起了创业的念头。妻子的老家在陕西省略阳县,略阳县地处山区,适合养殖和放牧。于利兵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就想通过养殖来创业挣钱。
拿定主意之后,他花了几万元,承包了200亩荒山。为方便经营,他申请注册了“蒙成羊养殖农业合作社”。虽然国家对于农民合作社有一系列的支持和鼓励政策,但是在申请合作社的过程中,于利兵还是经历了一些波折。“办理合作社手续其实挺简单的,但是很多人办不下来。我当时绕了很大一个圈子。”于利兵介绍,当地政策规定,一个村庄只能有一个养羊合作社。他们村另外一个人办了一个养羊合作社,但只是一个空壳子,实际并没有从事养殖,但当地政府就以此为由,拒绝于利兵注册合作社。在经历了多次申诉之后,他才好不容易办下了手续。于利兵告诉记者,基层政府对于农民工创业有很多苛刻的审批和要求,“说你这个不合格,那个不合格,找好多借口不给你办。”
合作社成立后,于利兵花十几万元在山上修建了羊圈,购买了几十只羊。一开始因为缺乏资金,他在山上修建的羊圈比较简陋,并为此丢失了十几只羊。之后,他想花大力气升级羊圈和基础设施,但这是一笔比较大的投入,之前的存款已经全部投入进去,于利兵只能求助于银行贷款。在贷款的过程中,于利兵发现,一些针对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地方都不能很好地执行,基层政府也没有给予很好的帮助和支持。在贷到相关款项后,他也很难按照相关政策享受“贴息”。
为了能够拓宽收入来源,于利兵还在县城开了一家羊肉泡馍馆,由妻子经营。虽然创业困难不少,但对于未来的发展,于利兵还是信心满满:“现在羊价比较低,我准备低价多买一些,然后等价格高的时候再卖。等形成规模后,我还可以再开羊肉泡馍的连锁店或加盟店。如果这些都能实现,收入应该还是可观的。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多一些资金支持。”
农民工创业因何成“潮”
像于利兵这样的农民工创业者,在全国还有很多。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指出:“目前,农民工就业出现了一个新情况,经过进城打工的磨炼,有点技术、有点资金、有点营销渠道、有点办厂能力、对农村有点感情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现在全国已达200万人左右。”
“打工打工,到头一场空。”这是很多老一辈农民工以多年打工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的经验之谈,离乡打工的农民工只是城市里漂泊的过客,他们低廉的工资负担不起在城市里看病、养老、上学的费用,就只能把老人、小孩留在老家,从而造成了大范围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不久前毕节四儿童集体服农药自杀的悲剧,就与此有关。
早在2009年前后,我国就出现过一轮农民工集中返乡创业的热潮。当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批倒闭,2000万农民工因此失业返乡。回乡创业,成为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应对金融危机的手段,并进而化“危机”为“机遇”,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也为其他农民工带来了就业机会。而去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逐步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导致农民工就业困难,工资收入徘徊不前甚至遭遇“欠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返乡创业再次成为一些有想法有门路的农民工的选择。
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方面可以在家乡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避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另一方面,还能够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形成“一人带动多人就业”的积极局面。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无论对农村经济还是城市经济来说,都会带来“双赢”的结果。“我现在就是希望农民工回来干,建设自己家乡多好”,于利兵告诉记者。返乡之后,和家人一起生活、创业,于利兵的生活明显幸福了很多。他希望自己创业成功后,能够带动更多人返乡创业、就业,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不可忽视的创业风险
虽然有政府的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但是农民工创业仍然困难重重。
与大学生创业一样,资金问题依然是农民工创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据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李磊调查,农民工创业的初始投资额平均为10.9万元,42%来自自己的打工积累,58%来源于借贷,而借贷款项则主要来自于亲友借款和银行贷款。尽管国家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了一定的贷款优惠政策,但是在基层落实的情况并不好。
来自河南汝州的马俊山也是一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上了年纪之后,工作越来越难找了。”马俊山告诉记者。2013年,在经历了多次求职碰壁之后,他只能再次回到老家,操起了老本行——种地。只不过他的身份已经由传统的农民,变成了“创业者”。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很多农田被撂荒,他用自己多年打工积累的资金,承包了100亩的土地,办起了种粮合作社。由于需要购买农机等固定资产,他之前的打工存款已经远远不够。为此,他试图去申请政府支持农民工创业的优惠贷款,但是困难重重。他向记者抱怨:“地方政府办事不给力,本来农民应该享受的东西却不给你支持,很多能办的事情不给办,卡着你。”
除了资金有限、贷款困难之外,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是阻碍农民工创业的重要障碍。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农民工返乡创业选择的项目多集中在餐饮和服装行业。这些企业多为规模较小、效益较低、技术水平不高、品种单一、缺乏竞争力的微利项目。而且这些项目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更为创业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李向阳是北京某建筑工地的一名建筑工人,当记者和他聊起创业的话题时,他感慨道:“创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年前,他用自己十多年打工的积蓄在老家县城开了一家饭馆。刚开始生意还算红火,每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忙碌,可最后一算账,刨除房租、水电费用以及工人工资之后,最后剩的钱还不如打工。赔了几万块钱之后,他把饭店转让出去,再次出来打工。李向阳告诉记者,在他所在的工地上,像他这样的农民工还有很多。“很多人都是外出打工几年之后,攒点钱去开店或做点小生意,没有人愿意一辈子打工,都想创业当老板,但是能成功的还是少数。”
●采访后记
在与三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交谈中,我一方面看到了他们的创业热情,但同时也不由地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风险和障碍担心。创业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它需要资金、技术、经验、人脉等方方面面的条件和素质。农民工在这些方面的天然劣势,决定了他们创业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创业失败,不仅自己多年积攒的积蓄被掏空,还有可能背负沉重的债务。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扶植和支持政策,把一些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评估其所面临的风险,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的引导和指导,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从降低返乡创业门槛、落实定向减税和降费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返乡创业金融服务、完善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等5个方面,为解决农民工创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希望该《意见》在基层的贯彻执行,能够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和困难,让创业的农民工都能走上致富之路,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