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云南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纪实

2015-07-15 09:32:08  来源:农民日报

'党徽在扶贫前线熠熠闪光——云南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纪实'

这里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扶贫任务重!91个贫困片区县,73个重点县,贫困人口574万,贫困面全国最大。

扶贫难度大!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迪庆藏区等4个特困片区条件各异,贫困人口聚居的高寒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复杂。

脱贫心殷切!全省4700万各族干部群众最盼的就是“加快”、“赶紧”、“时不我待”啃下脱贫“硬骨头”,早日奔小康。

面对贫困,勤劳智慧的云南人民“内”“外”兼修,外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内部深挖各级干部群众潜力,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改变命运的脱贫之战。

“一年布局突破,两年铺开配套,三年贫困乡镇大变样。”2013年,云南在全省16个州市、113个县市区启动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两年多来,在116个乡镇形成了高效的基层党组织扶贫体系架构,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6314元。

日前,记者踏上云岭大地,实地感受了这里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恢弘,目睹了“双推进”带来的沉甸甸的“双丰收”。

扶贫在哪里,党建就要跟进到哪里

党员干部是做好扶贫开发的关键。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作用就要发挥在哪里。“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扶贫抓硬件、党建抓软件”的路子抓得准、行得通

乌蒙山、牛首山……云南高原山峦如涛;金沙江、澜沧江……横断山脉纵谷区大江奔流。山区占了云南全省总面积的94%。山川相隔,隔出一个个穷窝窝。要“端掉”穷窝,着实不易。

战略上,要靠一个“准”字!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

找准“贫”根,切断“困”源,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既要有决战决胜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也要有清晰全面的部署,更要有一支甘于扎根扶贫最前线、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6月23日,在云南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纪恒向全省各级干部发出动员令:要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确保云南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确保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军令状已立,冲锋号吹响,云南拿下精准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路线图”早在胸中画就。

“精准”的前提是立足实际、找准产业优势、定向高效投入。省长陈豪说,扶贫攻坚要以整乡推进为重点,集中扶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旅游业、加工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脱贫能力;实施好扶贫安居、安全饮水、农村公路、高标准农田和生态建设等惠民安居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群雁高飞头雁领,群众脱贫干部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根基,精准扶贫最终也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合力来完成。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在哪里。

6月初,云南省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在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召开,省市县三级党员干部收获了一堂特殊的党课——共话基层党建,同商扶贫攻坚,为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找准结合点,武装再出发。

扶贫就像中医看病,找准农村贫困的“病灶”,关键在于到村进户。整乡“双推进”启动以来,云南省委组织部与省扶贫办先后深入93个县(市、区)、107个乡镇、384个行政村调研把脉。

这些贫困村的脉象挨个号下来,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维佳越发坚信,扶贫项目实施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扶贫抓硬件、党建抓软件”的路子一定行得通。

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后,云南全省共整合各类资金202亿元投入整乡“双推进”工作,给贫困地区农村送去脱贫“金钥匙”。

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群众素质能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服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建设等7大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全省1071个行政村共计259.4万人由此乘上了“双轮驱动”的脱贫快车。

扶贫的准星瞄在哪里,党支部就建在哪里

越靠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就越能把握扶贫攻坚战的主动权。基层党组织往农民中间沉,往农村实际沉,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精准扶贫一下子找到了准星

云南地形地貌独特,每个乡、每个村,甚至每个村民小组的脱贫之路都不尽相同,扶贫模式不能“一刀切”。

因此,在云岭山区扶贫攻坚,处在最前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要把根扎得深一些、更深一些。

党支部建在哪里至关重要。显然,越靠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就越能把握扶贫攻坚战的主动权。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洛本卓乡8个行政村原本各自都建有一个党支部。然而,指望8个党支部推进全乡89个村民小组的扶贫开发,带领1万多名白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脱贫致富,显然推不动也带不动。

穷则思变。为便于跟进扶贫项目,洛本卓乡将党支部全部下沉到村民小组,原村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由党总支结合各村民小组实际情况,为每个党支部明确扶贫攻坚目标,党支部再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党员,形成了更加高效的“村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基层党组织扶贫体系架构。

党支部沉到村民小组,党员也更能沉下心来。“刚来的时候,最发愁的就是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2014年2月,刚刚从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住建局下派到莲池乡莲池村大莲池村民小组担任第一书记的张钧心里很是没底。如今,在村小组“沉下心来”一年多,张钧不仅了解了村民需要他做什么,而且已经带着村民结结实实做成了几件事。

扶贫先扶智,扶智关键在人,在于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和有能力的党支部书记。

在云南,像张钧一样的驻村第一书记,共有7500余名。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措施,云南全省调整不胜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105名,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50多个。省委组织部定向培训7700多名乡、村、组基层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同时,还向农村选派了1.2万多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发展2.3万多名新党员,培养致富能手和乡土人才2.5万余名,为“双推进”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扶贫开发的基础是产业。云南并不缺少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关键在于找准比较优势。基层党组织往农民中间沉,往农村实际沉,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精准扶贫一下子找到了准星。

“以前,班别村的荒山上到处是羊岗石,一锄头挖下去能冒出火星子。”永仁县莲池乡班别村党总支书记孟守辉向记者说起这个“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的穷地方时,仍会不自觉地嘬一嘬牙花子,“全村2500多人,1000多贫困人口”。

而现在的班别村,6000多亩荒山上种满了油橄榄,全村95%以上贫困人口脱了贫,过去紧巴巴的日子如今开始过得滋润起来。改变班别村落后面貌的,正是建在油橄榄产业链上的党支部。

莲池乡秧渔河村民小组是全乡6个特困村组之一,属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从大山上搬下来,没有什么技能,村里人嘲笑我们是彝族山倮倮。”回想起2002年扶贫易地搬迁时,查利么村彝绣合作社副理事长李芬还觉得有些委屈。

“当时,秧渔河村民小组的彝族群众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查利么村党总支书记李云燕告诉记者,直到彝绣产业党支部成立之后,她心上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彝族妇女天生善绣,飞针走线间传承着千年彝绣工艺。查利么村党总支抓住这一优势,组建彝绣产业党支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盖绣房、买绣花机、培训刺绣骨干,成立起2家合作社和3家企业,解决了1000多个彝族绣工的就业生计。

“以前没有收入,彝族妇女在家里做不了主,赶街的钱都要向老倌儿要,现在是完全反过来了。”生活在悄然改变,李芬对“产业党支部+合作社”的彝绣发展路子也越来越有信心。

蔬菜产销协会党支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茶叶合作社党支部、种桑养蚕基地党支部……如今,云南全省100多个建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把党员和群众紧紧凝聚在产业链上,大家甩开膀子干,比学赶超,云岭大地正在一步步地富裕起来。

创新扶贫方式,富裕了村民强壮了集体

把扶贫项目资金从“直接投入”变为“股份合作”,实现了政府项目资金“钱生钱”,企业解决了“钱紧”的难题,农民在家门口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

楚雄州是典型的集“边远、民族、贫困、山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10县市中,国家级贫困县就有6个,贫困人口有62.1万人,扶贫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今,借助“双推进”,各地村级党支部瞄准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烟草、冬桃、核桃、花椒、黑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风生水起,农民的荷包越来越鼓。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攀枝花乡把“三深入四联户”融进“双推进”工作,由1名乡干部、1名带头致富党员、1户致富群众组成“三带”党群联建联合体,帮助630多户扶贫户完成安居房建设。8个贫困村的旅游优势资源开始变现,乡村特色游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之一。

从点到面,百花齐放,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在云岭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累计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13.24亿元,惠及党员群众1.8万名,辐射带动10万余名群众年均增收1.5万元。

农民的钱包鼓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日子一天比一天活泛,可村集体的日子怎么过?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全省村集体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和空壳村有一半多,占全省55%,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60%。

过去,村集体收入微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业无从谈起。村党支部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3年,云南省委组织部为楚雄州武定县插甸镇的每个村争取了3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然而,如何用好这些项目资金,安德村犯了难。

安德村的问题不是个案。

到此调研的刘维佳,在详细了解村里情况后,经过与有关人员座谈,为他们找到了一条解决思路——创新扶贫方式,把“直接投入”变为“股份合作”,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安德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耳黄羊养殖基地,一下子盘活了村集体资源。

插甸镇“股份合作经济”试点成功之后,迅速在云南全省16州(市)推广开来。

莲池乡莲池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当地土话说“一个石头三两油。”在村党总支书记旦玉祥看来,村集体的4000亩荒山荒坡和疏林地,只要能在“双推进”中盘活,就可以为莲池村掘下村集体收入的第一桶金。

2013年下半年,莲池村党总支与当地一家农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老虎山股份合作经济示范基地。仅2014年第一年,村集体就从这块基地上收入了25万元。对比2012年,莲池村集体经济收入总共才5万元。

旦玉祥把账算得明明白白:1000亩荒山荒坡入股种植芒果,每亩每年可分红160元,每满5年递增20%,去年村集体分红收入16万元;用扶贫资金建的蓄水坝、抽水站的使用权,以及100万元林业扶持资金入股基地,按照第一年分红1万元,以后每年递增1万元,40年合作期满后,村集体总共可以分红715万元;村党总支为企业提供科技培训等服务,企业按每亩每年20元、每满5年递增20%的标准支付服务费,2014年又是一笔8万元的收入。

“这确实是条好路子,把钱用活了。”算完了村集体收入账,旦玉祥又掰着5个手指头向记者细数股份合作的好处:今后,政府项目资金可以钱生钱,企业解决了钱紧的难题,农民可以就近务工挣钱,村干部忙前跑后也能得到点奖励,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不止莲池村,莲池乡每个行政村都有股份合作经济,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六成以上的村小组有了集体收入。

2013年以来,云南各地改变以往“下毛毛雨”“撒胡椒面”方式,整合项目资金3亿多元,集中用于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共实施村级股份合作项目1600多个,有集体经济的行政村达到450多个,村民小组760多个。

“空壳村”在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中渐渐充盈起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渐加快。

“山高石头多,洋芋滚下坡。”以前,象图乡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出了名的经济增长慢乡镇。2013年,该乡被列入“双推进”试点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高出全县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一下子成了全县经济增长最快的乡镇。

改变始自一条路。“以前的路太难走了,山里的好东西出不去,年轻人走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了。”象图乡丰登村村民李生堂说。

而今,村集体有了经济收入,象图乡入村公路修通了,山里的核桃树成了“摇钱树”,中药材成了“金疙瘩”,畜牧业成了“钱袋子”,全乡农业产业结构大大优化,农业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延伸党组织阵地,拓展服务农民功能

“党建带扶贫”阵地并不局限于活动中心的院子,而是搬到广阔的乡村田野上,主动贴近百姓生活、着眼生产实际、解决困难需求,成为融合干群关系的推进器

下午两点,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地面温度41℃。

莲池乡莲池村大莲池村民小组的为民服务点里,50多岁的村民袁红健正在上农业保险。“农保上了有三四年了,头两年得去保险公司交,这两年在村民小组党支部里就能办,省了晒太阳。”专程跑去县里上保险,在袁红健看来很不划算。

“为民服务点是村民小组党支部专门建的,有了这个场所,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把事办成,方便快捷省事。”大莲池村小组党支部书记袁瑞领着记者逐一参观这个由“一站一点四中心”构成的活动场所。

“红色驿站”也叫党员活动室,党支部在此开展党员学习教育等活动。如今,党员活动室成了最受村民欢迎、人气最高的地方。“这里有免费WIFI,方便手机上网,一到晚上,年轻人都爱往这儿跑。”一位常来这儿“蹭网”的村民道出了“红色驿站”的可爱之处。

“为民服务点”是综合服务平台,村民申请低保、办理医保报销、缴纳农业保险等,都可以在这里办结,免得跑老远来回“折腾”。

四个中心分别是群众议事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红白喜事办理中心和农特产品交易中心。

“活动场所建成以前,党员开会没场地、蹲墙角,村里的红白喜事在屋檐下办得紧紧张张,村里产的土特农产品卖不出去,现在这些问题全都解决了。”袁瑞说。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小街镇,与综合服务平台统筹整合在一起的为民服务“e网通”平台,将镇村组三级便民服务体系纳入“鼠标一点”中来,已经为村民办理了近700件事,办结率达100%。

不断延伸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更好地承担起服务村民的职能。“双推进”以来,云南全省共新建和修缮了1729个行政村活动场所、6766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对5280个村组活动场所进行了“去行政化”改造,因地制宜地配套建设了小超市、小诊所、农贸市场等服务设施。建成乡镇综合服务平台595个,行政村综合服务平台3953个,建立党建责任区3.4万个。

丽江市宁蒗县是云南省“一州(怒江州)一县(宁蒗县)扶贫攻坚战役”主战场,宁利乡又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在“双推进”中建设起来的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理所当然地“兼职”成了中药材技术培训学校,如今,这里已经培养出800多名农技骨干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不足百亩,发展到5000多亩。

“以前在家主要种洋芋,学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后,应聘到乡里的药材公司上班了。”村民任尚周估摸了一下2014年全年的收入:“多收了六七千元!”

“党建带扶贫”阵地并不局限于活动中心的院子,而是主动贴近百姓群众、着眼生产实际、解决困难需求,把阵地搬到了广阔的乡村田野上。

普洱市墨江县新抚镇,6支以党员干部为主的“服务先锋队”,在做好扶贫开发项目的同时,主动走到田间地头代办群众事务。目前,“服务先锋队”已发展致富项目120个,化解各类矛盾110余起,成为村民们信赖的好帮手。

云岭大地百乡千村“双推进”目标一致,但做法各有所长。乡村两级党组织以党政联席会议、民情分析会议、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形式,统筹布局整乡推进项目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项目规划中,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6500多个,成为进一步凝聚干群力量、融合干群关系的推进器。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一个支部一盏灯,一名党员一面旗。云南以“强基层”推动“富百姓”,以一种看似平常但又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鲜活样本。

编辑:胡燕磊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