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并不轻松的扶贫任务,福建省在“滴水穿石”的践行中,不断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精准扶贫的福建实践
这是一组牵动人心的数字——
73.5万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低于3310元;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合计起来的生产总值不到全省总量的1/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不到全省的1/20;需要帮扶的贫困村,则有2200个。
这是一张令人鼓舞的成绩单——
近两年这23个县GDP增长都达到两位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速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政和、古田、柘荣、松溪等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2014年全省20万人的减贫任务如期完成。
面对并不轻松的扶贫任务,我省在“滴水穿石”的践行中,不断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时不我待,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从在福建工作期间写下《摆脱贫困》一书,亲自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到如今屡次强调精准扶贫,扶贫是他“花的精力最多”的事。对福建的扶贫开发工作,他也始终牵挂。
上世纪80年代,福建就在全国率先开展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典型做法:率先在全国开展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工作,对缩小山海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在全国实施造福工程扶贫搬迁,20多年来累计搬迁超过百万人;率先在全国选派党员干部到重点村驻村任职,万名优秀党员干部让村庄面貌明显改善,内生动力明显提高……
尽管成绩卓著,但我省至今仍有尚未脱贫的73.5万贫困人口。他们分多数处在偏远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差,资源禀赋严重不足。
让这部分人与全省人民一道奔小康,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庄重承诺。这是一场紧迫而艰巨的攻坚战。
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2013年,省委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将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提出造福工程、定点挂钩、产业和信贷、智力、社会等多形式扶贫措施,形成扶持重点县、重点村、贫困户三个层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今年9月,全省深化精准扶贫工作会再度聚焦精准扶贫。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从原来的撒胡椒面式、光输血式的扶贫,转向订制式的、有针对性的扶贫,从开“大处方”、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扶贫,转向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扶贫。
全面深化精准扶贫,不是选做题,而是必答题。
确保每年减少5万户、20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18年,完成国定贫困线以下人口的脱贫任务;到2020年,完成省定贫困线以下人口的脱贫任务。目标既定,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念好“准字经”,“漫灌”变“滴灌”
“娃娃在镇上念书,我想在集镇开个小店,好照顾娃娃。”长汀县红山乡山阳村贫困户刘树发说。
去年的一天,当结对帮扶干部上门征求意愿时,刘树发很诧异:“这事我说了算?”
“你的想法符合实际。”干部赞同他的选择。不久,小吃店就在各方帮扶下开了起来,如今生意红火。
贫困户“点菜”,政府“下厨”,因户施策成为扶贫新方向。
现阶段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是否精准。
龙岩市制定生存救助、就业辅助、生产扶持、住房援助、医疗援助、就学资助、科技帮扶、社会捐助、结对帮扶九项精准扶贫到户工作措施,从识别、帮扶、管理、考核等四个方面发力,把宝贵的扶贫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结合“九到户”,龙岩逐村逐户制定差异化、个性化帮扶方案和措施,实行“菜单式”扶持。这意味着,全市10万余贫困群众每户都将有专属的脱贫良策。
识别扶贫对象需“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按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等划分,在此基础上,采取结对帮扶、创业培育、入股分红、资产盘活、基地托养、订单带动、资金互助、搬迁改造等八种帮扶模式,精确制导,一户一策。源自宁化的“348扶贫创新机制”,也已在全省范围推广。
从扶贫对象到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因村派人(第一书记),各环节的精准,保证了脱贫成效的精准。
在屏南,金融扶贫成为突破口。从县到村的小额信贷三级联动平台,实现金融扶贫不出村;创新推出的合作服务型、承包管理型、信托分红型三种金融扶贫模式,让有劳力和劳力弱的家庭都能享受到金融活水带来的可持续扶贫效益,让每一分钱,都花在脱贫的刀刃上。
在长汀,全县开展干部“联乡挂村帮户建点”活动,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手拉手、一帮一”,每个贫困村都有下派干部任第一支部书记或蹲点驻村,每个贫困乡都有一个县领导挂钩,副处级以上干部挂钩两户以上,副科级以上干部挂钩一户以上,一般干部、村主干挂钩一户以上贫困户,做到挂钩贫困户全覆盖。
在德化,戴云黑鸡养殖公司为留守老人、残疾人、贫困农民免费提供母鸡、包销鸡蛋,戴云花卉苗木农民合作社无偿提供大苗给贫困户并提供劳工帮助栽植等精准扶贫好方式得到推广。全县803家农民合作社积极探索托养式帮扶模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输血更造血,扶贫亦扶志
宁化县石壁镇杨边村,一年多时间,从村民房屋参差不齐、河塘沟渠生活污水横流,变成粉墙黛瓦、湖光山色。
钱从哪里来?“通过拆除危旧房屋215间,新增耕地27.6亩,获得土地增减挂钩资金810万元。”石壁镇党委书记阴晓萍介绍说。
为了让贫困村和贫困户早日脱贫,宁化县对贫困村采取特殊倾斜政策,改变原有土地增减挂钩收益金县、乡、村三级分成模式,全额返还贫困村。
居住环境好了,村民还获得了更多实惠:立面改造,对一般农户补助总额的70%,对35户贫困户全额补助;旧村复垦新增的27.6亩耕地,贫困户可以每亩50元价格优惠承包,种植经济作物,村委会免费提供种苗;3名贫困户被优先聘为村庄保洁员。
如今,村里正谋划打造十里樱花观光长廊,最大程度发挥这里的观光旅游功能,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造血与输血结合、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结合,新时期的福建扶贫开发,呈现新的视野与新的格局——
县级脱贫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园区。省里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对口帮扶县(市、区)均建成1个以上共建产业园区”的硬指标。其中晋江在长汀设立的产业园区已落地项目13个、总投资51.66亿元。政和同心产业园已入驻企业56家、总投资58.6亿元,其中开工37家、投产17家,县域经济面貌大为改观。
让小额信贷成为脱贫活水。2013年开始开展小额贷款担保创新试点,一年时间,各级财政筹措风险担保金7000万元,为2万多贫困户担保贷款3亿多元,较好地缓解了贫困户担保难、贷款难。如今,这一小额贷款担保创新试点已扩大到全部23个重点县。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缓解23县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骨干教师不足等矛盾,今年起,省教育厅在全省公开招募150名左右优秀退休教师赴重点县城关以外的中小学、幼儿园支教。退休教师可根据专业特长和当地需求,开展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开设公开课、研讨课或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协助学校做好教学管理和开展教研活动等。
坚持整村推进,集中力量打好消除贫困“歼灭战”。第四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定了省级重点村235个,省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经费4680万元,安排每个重点村20万元,确定了180个省直和中央驻闽单位进行挂钩帮扶,每个重点村选派1名党员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
(记者 郑璜)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