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正逐步应用到扶贫实践中来。那么,电商扶贫到底是一种什么形态的扶贫?如何推进电商扶贫?
近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地方政府部门代表、高等院校、阿里、京东和苏宁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相聚西北电子商务第一县——陕西省武功县,在2016西部电商扶贫大会上为西部电商扶贫支招把脉。
破题:电商“点亮”贫困村
西北电子商务起步较早的武功县,如今已经尝到电商扶贫带来的甜头。据武功县县长张小平介绍,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全县12个贫困村2442户贫困户已发展土鸡、奶山羊养殖,7个贫困村种植黄桃、石榴等优质杂果,1860名贫困人口从事长宁食醋、孔尹挂面、普集烧鸡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180多户贫困户通过微商、电商销售自家产品。
目前,武功县电商企业达到106家,入驻快递公司20余家,发展个体网店600余家,电商日均发货3万单、日交易额300余万元、年销售额10.5亿元,带动就业2.5万人。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电商消贫报告(2015)显示,2014年阿里平台帮助贫困地区节支近200亿元,帮助贫困地区增收近120亿元,覆盖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另外,京东通过农村电商3F战略,服务范围辐射超过10万个行政村,截至2015年4月已覆盖全国28个省份432个县。苏宁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打造的“电商扶贫双百示范行动”,定点扶贫全国约104个贫困区县,惠及1万余个贫困村。
“2015年,政府、平台和地方电商服务商三支力量一起发力,越来越多的贫困村被电商‘点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说,商务部、财政部批准了200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在这200个县里面国家级贫困县占到了44%。这表明国家是希望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去推动支持当地精准扶贫,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路径:营造“渔场”释放贫困地区“新供给”
“和传统模式相比,电商扶贫最大的不同在于赋予农民前所未有的对接市场的能力,其本质是通过对接广域市场来克服本地市场的制约。”汪向东认为,授人以鱼的救济式扶贫、授人以渔的开发式扶贫是扶贫“1.0版”、“2.0版”,电商扶贫则是扶贫“3.0版”,是与各方跨界营造渔场,扶贫不仅需要让贫困户掌握“捕鱼”的本领,需要“营造渔场”使之丰饶,以电子商务解决市场对接问题,让贫困户的好“鱼”卖出好价钱。
吉林省通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自2013年以来,通榆县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让杂粮杂豆成为通榆的一张名片,实现了1亿多元的销售额。
无独有偶,黑龙江省明水县借助电子商务,构建六大平台,在推动农产品电商上取得突破。明水县副县长罗文明介绍说:“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明水县农产品销售从2014年的600万元发展到2400万元。并且,2015年通过电商平台,与印度签订1000万美元的黑豆出口定单,对外出口从零到实现创汇2800万美元。”
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认为,当前的电商扶贫探索,通过政府“营造渔场”,释放贫困地区的“新供给”,让平台、人才、企业等各方力量在农村电商的广袤空间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于推动整个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培养青年电商人才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吸引大量城乡青年投身到农村电商创业行列。据《“新三农”与电子商务》一书提供的数据,农村网商年龄在20-29岁的占75.9%,30-39岁的占18.6%,两个年龄段合计近95%。
电商扶贫作为一种依托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全新扶贫模式,必须要有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才参与,这些年轻的农村电商创业主体构成了中坚力量。在本次2016电商扶贫大会上,如何破解电商产业发展人才瓶颈成为专家聚焦的重点。在分享陕西省共青团经验时,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贾琳介绍说:“从2013年开始,陕西共青团就着手青年电商人才培养探索,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培训、分级分层’的工作原则,通过集中培训、专家指导、平台交流、政策扶持等方式,帮助、带动更多有电商创业意愿的青年实现电商创业致富。”
2015年,陕西省共青团开展10期省级示范培训,共培训950人;开展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培训活动10期,培训1100人次;县级电子商务示范培训班培训超过5000人次。目前,陕西省共青团已联合陕西省省商务厅等9部门,出台《陕西省“万村万人”青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从项目扶持、金融支持、信息供应、物流扶持等四个方面向青年电商给予政策倾斜,三年计划培训1万人。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