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天一亮,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农民创业示范园区工人张宗华、潘芳容夫妇俩就起床了,简单吃过早饭就在地里从早忙到天黑。“每天要收几十筐蔬菜,1000多斤,最低可收入150元左右。”在园区内,张宗华夫妇这样的甜头很多人都尝到了。
经过6年的扶贫开发实践,龙潭镇已成功探索出“龙潭模式”,即通过发展产业来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稳定增收项目,建立贫困农户增收长效机制,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规模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土地资源“零碎化”的瓶颈制约,结合扶贫与扶强,实现贫富共同发展,达到“业主扶贫、以园带片”,不仅实现了贫困区域农民增收的目标,园区规模也从起步的700亩迅速扩大到1万余亩,带动了12个行政村22个农业社2600户农户实现增收。
105位农民业主盘活10350亩土地
“肥沃的土地无人种,可惜。”该镇龙腾社区4组的居民陈长春一直从事生猪收购、贩运。2009年,看到家乡的许多土地撂荒,陈长春便萌生了流转当地土地来种植叶类蔬菜的念头。
有人愿意回乡种地,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农业文章,龙潭政府和涪陵区政府都鼎力支持。龙潭镇规划了50平方公里作为涪陵区贫困地区农民创业示范园区,涉及该镇龙腾、义和、新乐、先锋、民主、德胜等8个行政村(社区),规划核心区面积1万亩。
陈长春抓住机会说干就干,掏空腰包筹资110万元,在园区内流转了土地180亩,创办了涪陵区佳汇蔬菜种植场,打造家庭农场式的叶类蔬菜生产基地。
根据市场需要和农时季节,陈长青在种植场种植了菜心、芥菜等10多个品种,做到了土地不闲置、蔬菜不断市,同时避免了单一品种价格低卖难的风险。
为了加强物流输运,陈长春还投资50余万元,购置蔬菜运输车3辆,为直接销售增加效益奠定了基础。通过几年的努力,陈长春的家庭农场已经具备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陈长春种植场的成功让更多人看到了一棵小青菜带来的巨大潜力。6年多来,龙潭农民创业示范园区共引入农民业主105户,完成投资1.3841亿元。成片规模流转土地1.035万亩,发展地膜蔬菜近5270亩、大棚西瓜1200亩、花卉苗木1250亩、水果600亩,水产养殖2030亩,已初步形成了优质水果种植区、优质蔬菜种植区、优质花卉苗木(园林)种植区和特种水产养殖区等四大功能区。
1200名产业工人实现产值1.1亿元
发展得热火朝天的农业园区不仅吸引了创业的老板,也吸引了外出返乡的农民工,张宗华夫妻就在其中,返乡后就扎根园区,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
随行的龙潭镇副镇长周顺强“爆料”:张宗华两口子一个月最低可收入6000多元,而且是纯收入。
对于这份工作,夫妻俩非常满意。“有甜头儿就有干劲儿。菜种得越好,我们的收入就越多,所以我们只能越干越好。”张宗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园区内,和张宗华夫妻一样的产业工人还有1200人,其中外地农民工110人,本地返乡农民工300人,本地农民工790人。园区的“土著”农户还能享受额外的福利,即被流转的土地每亩获得970元地租(折合1000斤稻谷)和就近就地实现了务工收入。
到目前为止,园区业主已支付农民务工费7600万元,支付当地群众土地流转资金2600万元,涉及农业合作社22个、农户2600户。
有舍有得互惠互利。2015年,园区内1200名产业工人的辛勤汗水换来了年产值1.1亿元,园区也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
192户建卡贫困户甩掉贫困帽
如何才能让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摘帽?龙潭镇经过深思熟虑,探索“业主扶贫、以园带片”的扶贫机制,找准扶贫意愿、资金需求、产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点,即让业主获得扶贫资金的支持,恪尽相应的扶贫义务,通过发展产业来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稳定增收项目,建立贫困农户增收长效机制,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规模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土地资源“零碎化”的瓶颈制约,结合扶贫与扶强,实现贫富共同发展,达到“业主扶贫,以园带片”,实现贫困区域农民增收的目标。同时,业主结对帮带建卡贫困户192户,不仅从资金上帮带,更重要是从技术上帮带,增加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在“龙潭模式”的引导帮助下,园区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造血式扶贫”后,发展迅猛,各位业主信心百倍,积极投身扶贫攻坚行动中。
2015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0653万元,顺利甩掉了贫困帽。镇党委书记谭国强说,实践证明,“龙潭模式”有搞法,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路上,还将继续探索新的路径。
编辑:毛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