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度假村,大人们猫在房间里打麻将斗地主,孩子在大堂里独自玩电脑游戏,一根电源线,一台平板电脑,就这样度过整整一天。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家人过多的物质补偿会导致孩子没有追求和目标,没有努力的方向,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忙永远只是借口,人们总是把时间用于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上。只有当父母真正意识到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时,再远的距离都能变成零距离,再忙的打拼也能挤出时间
□“很多家长把孩子接到身边后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但是在现阶段你连管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你们的关系没有到那种‘你听孩子愿意讲,你讲孩子愿意听’的阶段,你们的亲子沟通是无效的”
前不久的清明节小长假,郑茜花了4000多元,又向单位请了3天假,撇下老公,从西藏拉萨飞回了河北张家
口。这一次,她可以和5岁的女儿相处6天,而下一次见面就是暑假了。
一提起女儿,郑茜就泪水涟涟。在她眼里,在几千公里外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女儿,其实也是名“留守儿童”,只不过生活在城市里而已。
现阶段,与郑茜情况类似的城市家庭并不少见。一些年轻父母在一线城市工作打拼,而把孩子留给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祖父母一辈;也有些是因为在国外生活无法照料,就把一两个孩子留在国内亲人身边。
和通常意义上的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是,这些“城市留守儿童”往往享有良好的物质条件,能接受优质教育,也能得到身边亲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爱;相同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特别是有效陪伴。
可能有人会觉得,把郑茜女儿这样的孩子也称为“留守儿童”有些矫情,但教育专家认为,物质条件的丰富不会弥补父母有效陪伴缺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伤害,而且,恰恰由于城市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留守”带来的伤害常常被忽视。
11岁还在吃手 几乎不写作业 只因妈妈长期驻外
11岁的浩鑫,1米65左右的身高让不少人把他当成了中学生,但是,只要你跟浩鑫在一起超过10分钟,就会发现他总把手指塞到嘴里啃一会儿指甲。
浩鑫的老师介绍,他平时不仅有啃手指甲的习惯,而且,几乎不写作业。
浩鑫很小的时候,妈妈便被派到国外工作,每年大概回国两次。爸爸虽然在国内,但也很忙,所以浩鑫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浩鑫一年级时,妹妹在国外出生,这之后大概一年半的时间浩鑫没有见过妈妈,爷爷奶奶也出国去照顾妹妹了。家里只有浩鑫和忙碌的爸爸,每天放学时,来接他的要么是托管班的老师,或者是其他同学的家长。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浩鑫啃手指甲的频率越来越高了,甚至啃到指甲下面的肉露出来也不停止。
不少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爱咬指甲,反映了其内心情绪状态,比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其根源可能是所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
为了给浩鑫补偿,妈妈托付每一个回国的朋友给儿子带礼物,浩鑫拥有所有最新款的乐高,不少玩具还没有打开包装就送给了朋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的“城市留守儿童”有各种留守方式,这些儿童可能没有经济上的问题,生活被照顾很好,但是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家人过多的物质补偿会导致孩子没有追求和目标,没有努力的方向,感到生活没有意义。”边玉芳说,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倾诉、倾听,但是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有人关注。
确实,浩鑫并没有因为堆了满屋的玩具而快乐起来,而且他学习上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刚上学的时候浩鑫还能每天写作业,没过多久就经常不交作业,到了三年级之后几乎再也没交过作业。
浩鑫的爸爸告诉记者,浩鑫刚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回国待了近一个月,那段时间,几乎每天放学妈妈都会去接浩鑫,晚上会陪着他写作业,复习功课。一天早上浩鑫想起前一晚忘了一项作业,于是妈妈把浩鑫留在了家里,帮他一起把作业补上,才把他送去学校。其实,妈妈就是当天的飞机,怕浩鑫伤心所以没有告诉他。
从此之后,浩鑫再也没有碰过作业本。
上学之前老人带 上学之后自己带
父母错过的是亲子关系的建立
“妈妈答应你,等上小学就再也不会跟你分开。”这是郑茜给女儿的承诺。
郑茜从北京某知名大学毕业后,怀着“出去看看”的梦想到了拉萨,并在那里遇见了爱人。和北京比起来,拉萨的日子要简单、惬意得多,直到郑茜怀孕生女,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
高原气候恶劣,她像大部分从内地进藏工作的人一样,把孩子放到老家。
与浩鑫一家相比,郑茜的境遇似乎更有普遍性。
这一代年轻人选择工作和生活比以往更加灵活和自由,有的人想“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世界”离开了家乡小城,到更大的城市去闯荡;有的人带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离开安逸的环境,寻找更多的未知和惊喜。
但当这些年轻人有了孩子之后,或者因为自己太忙,或者因为环境艰苦,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把孩子留在身边。
与父母分离,首先给孩子带来的是难以承受的情感压力。
据说,郑茜回拉萨后,还走不稳的女儿总是在半夜里醒来,连走带爬地往屋外去,嘴里哭喊着“妈妈”。直到一个月后,女儿才接受了现实。但从那以后,孩子变得很容易生病。
女儿上幼儿园后,为数不多的几次短暂相处,对于母女俩来说都是一种从幸福的巅峰跌入谷底的过程。“每次回来,我都会带她出去玩,做奶奶没法带她做的事,结果我一走,女儿就拒绝上幼儿园了。”郑茜说。
这个过程折磨孩子,也折磨家长。“现在忍一忍,将来等孩子上学了我一定会好好教育他。”不少父母这样说。
这也是年轻父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认为学前这段时间不重要,对孩子的教育始于小学。据德国一婴幼儿品牌2012年所做的调查显示,超过75%的中国0~3岁子女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孩子。
但在心理学家眼里,这段时间恰恰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孩子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否则就将终生寻找,焦虑和缺乏自信可能会长期相伴了。
不久前,在一个成长·科学为主题的教育沙龙上,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万选蓉也表示,亲子关系建立的最佳年龄是0~2岁,“然而这段时期却是中国的父母最不重视的时期,他们往往把孩子托付给没有太多育儿知识的老人、亲戚、保姆,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都有影响”。
很多年轻的家长觉得,“等到孩子六七岁时再教育也来得及”。但其实,“亲子关系虽然未来也可以弥补,但是事倍功半。”边玉芳说。
现实也印证了专家们的观点。
即将上中学的露露学习挺好,但在班里却没有好朋友,因为,她看到别人笔盒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时,总是不自觉地“拿”到自己的笔盒中。
老师找露露的父母谈过很多次。但是效果都不明显。
“家里什么都不缺,她想要什么基本都会满足她,可就改不了这个毛病。”露露的妈妈说。有一次妈妈把话说重了,露露气鼓鼓地喊道:“你们能不能再回去工作,我不想听你说话。”
原来,露露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北京到外地去工作了,直到露露上小学二年级才回京。
“很多家长把孩子接到身边后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但是在现阶段你连管的资格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你们的关系没有到那种‘你听孩子愿意讲,你讲孩子愿意听’的阶段,你们的亲子沟通是无效的。”边玉芳教授说,孩子跟祖父母生活会导致父母失去“话语权”。
隐性留守造就孩子的冷漠
如果给城市留守儿童画个像的话,那么郑茜的女儿和浩鑫应该比较典型,但也有不少孩子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却一样缺少父母有效的陪伴与关爱。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小故事:
聪聪说:“嘿,老爸。”
爸爸说:“等一会儿,聪聪,老爸现在没空。”
聪聪说:“嗨,妈妈。”
妈妈说:“等一会儿,聪聪,妈妈现在没空。”
聪聪说:“妈妈,花园里有一只怪兽要吃我。”
妈妈不耐烦地说:“等一会儿,聪聪。妈妈现在没空。”
聪聪一个人来到了花园。他对怪兽说:“嘿!你好,怪兽!”怪兽一口就把聪聪吃掉了。然后怪兽走进了聪聪的家。怪兽走到聪聪妈妈的背后,大叫了一声。聪聪的妈妈说:“等一会儿,聪聪,妈妈现在没空。”怪兽张大嘴巴,咬了聪聪爸爸一口。聪聪的爸爸说:“等一会儿,聪聪,爸爸现在没空。”“吃晚饭了。”聪聪的妈妈说。妈妈把聪聪的晚饭放在电视机前。怪兽把晚饭吃了个精光。聪聪的妈妈大喊:“聪聪,该上床睡觉了。你的牛奶已经拿上去了。”怪兽上楼准备睡觉。怪兽喝了一口牛奶,大声说:“喂,我可是一只怪兽啊。”“聪聪,妈妈现在没空,赶快睡觉吧!”聪聪的妈妈慈爱地说。
故事可能有些无厘头,却反映出了很多家庭的一个真实侧面,父母都在家里,但是心完全没有放在孩子身上,或者忙自己的事情,或者低头看手机。
在这样的无效“陪伴”下,孩子其实是隐性留守,学到的只能是冷漠。
最近,北京的方女士把在国外留学的女儿召唤回国,因为方女士丈夫患了癌症。可女儿回来看到已经病得很重的爸爸时,只大致问了病情,然后就开始给同学打电话,忙着赴各种约会。
女儿的冷漠让方女士夫妇伤心失望。
不过,凡事总有因果。女儿小的时候正好赶上方女士夫妇事业的起步阶段,两个人下班总是很晚,即使在家也是不停地打电话、谈工作,不忙的时候就约上几个好友打打牌放松一下。女儿起初还缠着他俩,后来就学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了,早早就要求父母把自己送出国上学。
“通过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渐构建起对自己的认知,判断这个世界是安全还是冷漠的。”边玉芳说。
“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家长的认知问题。他们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同,不是没有能力照顾孩子,是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他们应唤起自己的责任感。”边玉芳说。
忙永远只是借口,人们总是把时间用于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上。只有当父母真正意识到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时,再远的距离都能变成零距离,再忙的打拼也能挤出时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记者 叶雨婷 樊未晨)
编辑:古月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