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朔州召开的山西省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发展草牧业现场会上获悉,今年,山西省将在朔州试点市、雁门关试点区和重点试点县的基础上,建立扶持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发展草牧业的政策框架、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力争实现人工种草100万亩,改良天然草地200万亩,发展收贮、加工、营销等中介服务主体300个,建设草畜配套示范企业400个。今后5年,我省将调整300万亩耕地用于种草。
山西省国土面积80%是山地和丘陵,耕地中旱地占70%,粮食生产不占优势。相对种粮而言,种草抗干旱、耐瘠薄、易成活,在陡坡耕地、旱地中种草的效益要好于种粮。而且,对于山西省来说,玉米种植面积连年增加,已达到2515万亩,玉米产量连续5年在85亿公斤以上。同时玉米销售不畅、收贮压力大、价格下跌等问题凸显。2015年,朔州市调整出48万亩耕地种草,150个规模化奶牛场使用青贮玉米代替传统玉米秸秆。统计数字显示,1亩青贮玉米比1亩籽实玉米增收300多元,坡耕地燕麦草比燕麦每亩增收150元,而用青贮玉米代替玉米秸秆后,每吨牛奶饲料生产成本降低了300元,每头产奶牛日增产鲜奶3公斤,奶质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截至目前,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已有牛82万头,羊967万只,种植人工草地140万亩,每年还种植当年生牧草100多万亩。
为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山西省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入手,大力推进粮改饲,以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粮食作物种植向饲草料作物种植的方向转变,实行草畜配套,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促进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作为全国10个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省区之一,山西省将朔州市、雁门关区和一批重点县作为试点,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今后5年,山西省将调整300万亩耕地用于种草,并在试点县大力推广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优良牧草品种,建植一批规模化的优质高产多年生人工牧草地。同时,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并在全省建立400个草畜配套示范企业,引导扶持养殖企业种植或收贮高产优质牧草、建设青贮窖、购置加工机械,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逐步实现草畜平衡。
编辑:毛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