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是一体化改革关键

2016-07-14 08:50:2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胡畔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然而,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一些地方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突出,仍然存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差距较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育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也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镇学位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可以说,城乡教育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要解决城乡教育问题,就必须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来一体解决。

《意见》也提出了“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即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要逐步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的难题,让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城乡学校来逐步消除“城镇挤”的问题,但要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推进,一些地方乡村学生向城镇流动,使得乡村适龄儿童不断减少,小规模学校增加。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学校布局不合理,少数学生面临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同时也带来辍学或者交通安全的隐患。此外,乡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依然存在。

为此,《意见》也指出,要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合理布局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例如,各地要结合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并解决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无法开足开齐课程的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将重点建设一些寄宿制学校,同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保障就近入学、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增设公共交通线路、提供校车服务等方式,确保乡村适龄儿童不因上学不便而辍学。

此外,还要逐县逐校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完善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包括教学点,建得“小而美、小而优”。

而除了通过建设健全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来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外,对软件设施进行补足和完善也同样必不可少。刘利民表示,要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建设乡村教师队伍也是一大重点。

据统计,仅针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教育部启动的“国培计划”已经培训了农村教师600多万名。同时,为了加强基层的乡村学校建设,教育部还实施了“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至今有近60万名大学毕业生到了基层一线进行为期三年的教育工作。

刘利民指出,要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情况,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同时统筹调配编制内的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的缺员问题。

此外,还要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的政策,完善生活补助政策;健全收入长效联动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健全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机制,职称评聘要向乡村倾斜,将符合条件、边远艰苦地区的乡村教师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司长魏卓也表示,为了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此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还对乡村教师评定职称制定了相对倾斜的政策。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不难发现,不论是从硬件上还是从软件上进行教育改革,都是率先对当前城乡义务教育中的薄弱地方进行“补短板、兜底线”。可以看到,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将是接下来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