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中央"环保钦差"进驻8省 省部级官员"挂帅"

2016-07-20 09:43:34  来源:中新网  作者:张尼

中新网北京7月20日电(张尼)19日,伴随着中央第二环保督察组进驻黑龙江省,今年首批8个中央环保督察组已全部就位。此次下派到地方的环保督察组中,组长均为省部级高官,副组长则由环保部副部长担任,这些中央派出的“环保钦差”将揪出哪些问题,备受期待。

中央环保督察组密集进驻

根据环保部网站的公开消息,自本月12日起,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陆续进驻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8省份,并随之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环保督察工作。这也是《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自去年通过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首轮环保督察。

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保督察机制。督察工作将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的形式,对省区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并下沉至部分地市级党委政府部门。

其实,早在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2月4日期间,中央环保督察试点就在河北展开。这期间共办结31批2856件环境问题举报,关停取缔非法企业200家,拘留123人,行政约谈65人,通报批评60人,责任追究366人,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督察组在对河北反馈中表述详实、措辞严厉,甚至直接点出河北“原省委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真重视,没有真抓”。

根据安排,从2016年起,中央环保督察组将用2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各省区市全部督察一遍。

重点督察啥内容?

——盯住突出环境问题及地方政府不作为

中央派出的“环保钦差”密集下派到地方,他们在未来一个月时间内究竟会做些什么?此次的督察重点又是什么?

在工作动员会上,各督察组强调,此次工作重点是督察省委(自治区党委)、省(自治区)政府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情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另外,中央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环境问题及其处理情况也将成为督察的重中之重,督察组还将重点检查环境质量呈现恶化趋势的区域流域及整治情况。

除了上述问题,各督察组还提出,要重点督察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保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重点了解地方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严格责任追究等情况。

环保督察如何开展?

——分7个环节 3个阶段

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了解到,按照制度设计,中央环保督察主要包含督察准备、督察进驻、督察报告、督察反馈、移交移送和整改落实、立卷归档7个环节。

地方要在30个工作日内制定整改方案报送国务院,并在6个月内报送整改情况。例如,今年7月初,河北省整改方案正式公布,其中就确定了283项整改措施。

从河北试点来看,督察进驻期间工作的开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先是省级层面督察,全面了解情况;其次是下沉地市督察,针对督察准备和省级层面督察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调查取证核实;最后梳理分析归档,根据前两个阶段工作形成基本观点和报告框架,还可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补充督察。

被进驻省份曾有啥问题?

——内蒙、宁夏、河南曾被环保部点名约谈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此次被进驻的8省份中,有不少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中存在问题。

例如,早在今年1月份,环保部曾就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河南小秦岭、宁夏贺兰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约谈了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

其中,宁夏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河南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均涉及采矿破坏生态问题,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有大片喷灌农业、工矿企业停产后未进行生态修复等问题。

而对于此次督察,被进驻省份的省级党委一把手在工作动员会上均表态称,将积极配合并整改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动员会上表态称,对督察发现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不推脱,即知即改、立行立改。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强调,各地、各部门都要虚心听取、勇于面对,不回避、不护短、不推诿,少讲客观理由,多查主观原因,迅速制定和落实整改方案。

编辑:zhongbp 责任编辑:孙淑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