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修竹古寨,金珠半沟苗家。梅江镇民族村,一个苗族聚居的古老村落,至今保留着古老而纯朴的苗族风情,被誉为“武陵遗珠”。然而,这里也是最贫穷的村寨之一。“山不成脉,水不成系”,人多地少,交通不便,先天性不足致使该村一度贫穷落后。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3285元,还不到全县平均水平的2/3。
作为国家扶贫重点村,面对贫困发生率达15.1%,贫困人口占全镇贫困人口4.2%的实际,民族村坚持从“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三个大方面入手,按照“精准发力,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精准扶贫。
精准识别 变“漫灌”为“滴灌”
精准扶贫的首要条件就是“准”。把最有限的资源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达成的共识。
按照全镇统一部署,民族村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看户、二看粮、三看劳动力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精准识别出贫困户36户154人。
在第一书记付梅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全部深入村中摸底子、找穷根,将贫困户的家庭人员、致贫原因、生产生活条件、劳动能力、收入来源、享受社会保障以及各类补贴等情况,详细记录,规范成册,确保准确详实,一目了然。
从2015年7月开始,县民宗委与民族村结成帮扶对子,16名县镇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成了“穷亲戚”,第一书记和两名驻村干部吃在村、住在村,立下了“不脱贫,不走人”的军令状。帮扶干部为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计划,按照“五个一批”科学分类。“发展一批”12户56人,“医疗救助一批”10户42人,“助学一批”8户35人,“搬迁一批”2户11人,“兜底一批”4户12人。
统筹兼顾 “面子”和“里子”一起变
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入户走访的形式,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广集民意,为精准扶贫找方子、探路子。
“通过了解,群众对走上硬化路、吃上放心水、住上安全房等基础设施最为关心”,第一书记付梅说。
为此,县镇将民族村精准扶贫的切入点放在群众行路、吃水和住房等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上,先让“面子”靓起来。铺设柏油公路11.3公里,维修三大坪公路7.4公里,新建和维修桥梁各1座,解决了全村人的出行难问题;投资45万元新建集中供水池2口,维修3口,铺设管道2公里,300余名群众吃上了自来水;投资173余万元建设高山生态移民安置点,打造避暑纳凉点,进行金珠苗寨一户一设计……
“面子”变了,“里子”也要变。民族村在精神脱贫方面可是卯足了功夫:制定了《严禁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环境卫生整治》两个村规民约,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投资300万元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整治河堤1100米,制止、取消滥办酒席50余起,乡风民俗焕然一新。付梅书记联系上图书店农家书屋捐赠了1000余册书籍,大学生村官办起周末大课堂,村妇联组织积极开展留守妇女自助与互助,逢节的时候村上还把村民们组织起来唱苗歌、打苗鼓……精气神提起来了,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也更足了。
“凝心聚力,把精准扶贫工作推向纵深发展”,第一书记如是说。
产业富民 “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
精准扶贫的最终落脚点在“富”。在扶贫工作中,驻村干部曾为贫困户送去了41头猪仔、300只鸡,但这只能解一时之急,要想彻底拔掉贫困户的“穷根子”,就得立足长远,发展村里自己的产业。
立足村里实际,县民宗委投入40万元帮助民族村发展“1+2”产业,即一大手工业和两大特色种植业。成立晶珠苗绣专业合作社,发展苗绣产业,8户建卡贫困户成为社员,通过绣娘培训,吸纳留守妇女27人,36名优秀绣娘录用到苗绣馆上班,月可增收1500元。成立牛郎坪黄桃产业合作社和苗众生态股份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黄桃300亩、脆红李200亩,通过土地流转或入股的形式吸纳27户建卡贫困户成为社员,三年见成效,预计每年能增加贫困户收入3000元。
一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资金、农资等困难,为他们“输血”,一边通过为群众融资、劳动力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措施,让贫困户自身产生“造血”功能,发展致富产业。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