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彭水:河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增产增收

2016-08-29 09:32:47  来源:华龙网  作者:周青松

眼下,又是一年水稻收获季节,收割机踏着金色的稻浪在田间忙碌穿梭,隆隆的机鸣声仿佛告诉人们又是一个丰收年。
连日来,笔者在彭水自治县联合乡河东村看到,田野上沉甸甸的稻穗随秋风向劳动者点头致意,众多农民朋友忙碌并快乐着,丰收的喜悦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田成块,路成行,沟渠畅,收获忙,农民朋友会心笑。”这是收获时节河东村展现出的喜人景象,也是彭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出的硕果。
地成块
农民耕作更轻松
“我们以前这里名为田坝子,实际上,因地里环境的制约,基本上还是:运输靠挑、耕作用牛、干旱抢水的原始农业耕作模式。”当地村民葛先洪说,去年政府对该村4600多亩土地进行集中整治后,村里的土地一下就变平坦了,生态美了,村民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据介绍,2015年,政府对河东村3、4、6、7组的集中土地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将其打造成“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把破碎的田块平成一个大田按比例分到农户,受益村民达到了3000多人。
“在实施整治中,把小块的土地整治成了一个280亩大田,按比例分到了农户,我分到其中3亩多地。”当地村民陈文杰说,这3亩多地和以前相比,耕作起来更轻松了!
当地村民葛先洪对笔者说:“这片土地在标准农田改造前,中间生有一些残次林,田间既无深沟排水,又无道路通行,农民种田成本居高不下。如今新旧对比,农田平均单产增幅10%,最主要的是我们耕作起来更省力了!”
路成行
群众出行更便捷
在实施土地整治过程中,河东村的路也变坦途了。
“就生产路我们就建了12条,田间耕作便道建了40千米。”联合乡政府一负责人说,整个工程下来,硬化了2米宽的公路4千米、3米宽的公路6千米、4米宽的公路10千米。
同时,为了解决基本农田的机械设备开进地里,每个田块都有下行坡道。“我今年购买了一台新的耕作机,3亩多田半天不到就耕作完成了!”村民蔡红林感慨道,收获更省力了,摩托车、三轮车都开到了田边,一转眼间就把粮食运到家了。
“以前我们到集市上都要过一个吊桥,人走在上面心里特别害怕。”村民罗国齐说,因为桥是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所以即便走在桥上提心吊胆,但村民仍要从此经过。
路修好了,村民的生产生活都方便了,消除了农村危桥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在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地同时,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沟渠畅
村民不再靠天吃饭
一大片高标准农田全面建成,原先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如今保水、保肥、保土的高产田。村民葛德强正在田里收获稻谷,他对土地整治带来的好处深有感触。
葛德强介绍说:“以前我们这个地方,路没有通,放水放不到,小溪堵死了放不出水,进又不得进,路又没有,群众不方便,放水都不方便,现在路四通八达,每丘田放水好方便,排水好排种田方便。”
为建好项目,当地政府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工程建设方案、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充分征求用水农户的意见,与受益农户签订工程建设与管理协议,让老百姓参与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全过程。
据悉,为了解决村民靠天吃饭、能灌能排的问题,新建堤管道1.5千米、沟渠堰5千米,还新建了一个堤坝对郁江河的余水进行充分利用。同时对70多亩的独田安装了进排水管道30多千米。

编辑:毛豆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