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学习贯彻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

2016-09-09 14:12:26  来源:重庆日报

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深化职称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健全人才引进配套制度;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培育创新型企业家。

主持记者:蔡正奋 颜若雯

访谈嘉宾:

市委委员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 陈元春

重庆大学校长 周绪红

西南铝业集团董事长 张吉龙

中冶赛迪集团党委书记 潘必义

在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分组讨论会上,参会人员一致认为,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

未来我市人才工作有望实现七方面转变

陈元春认为,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而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才。全会对于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的各项要求,聚焦技术研发及现实应用,注重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必能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陈元春展望,未来我市人才工作有望实现7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人才的引进、认定、培养和使用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理念,更加突出对科技创新贡献的认同和激励机制;二是更加注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的作用;三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奖励范围,由国有企事业单位扩大至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四是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人才的创造活力、创新智慧在一线充分释放;五是引进人才方式更加灵活、更具竞争性,除政府集中引才之外,中介机构也可参与人才引进;六是更加注重人才分享平台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不再唯大企业所用,中小企业通过平台也可揽得人才;七是打破体制机制束缚,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开发、科技咨询、学术交流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

“全会绘就的人才建设蓝图,具体政策仍需相关部门联合细化落实。”陈元春说。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周绪红认为,高校要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必须实现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怎样实现?一是必须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变长久以来存在的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的现象。应该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支撑国家、行业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包括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努力实践。二是要解决高校科研与服务社会两张皮现象。高校的科研既要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国家、区域、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鼓励教师和研究生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此外,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师水平,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学生上大学第一天开始,就要让他们开始接受创新创业的理念和知识,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励引导年轻人的创新创业热情。

周绪红介绍,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重庆大学探索了“3+1”本科汽车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前3年在重庆大学学习基础课,第四年在长安汽车培养,学生在企业学习专题理论、进行车间实习和岗位技能训练。学校与企业联合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其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都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并聘请企业专家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按企业的生产实际设立课程设计选题,在校企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

企业必须打造精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张吉龙说,在打造科技人才队伍方面,西南铝业制订了相关规定,出台了5级工程师制度,明确哪一级应该做什么贡献、享受什么待遇,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在相关业务探索研究方面,西南铝业按照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在公司的技术中心打造了一个众创平台,鼓励大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集思广益。

张吉龙认为,企业一定要搞好人才梯队建设。现在,西南铝业已经在打造精良的科技研发团队,形成以科技领头人、业务骨干人才、有潜质、可塑性强的年轻人3个层次的研发队伍,让经验值、实践能力、思想活跃度凝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创新能力。同时,对一些年轻人,通过加大科技交流合作方式,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司加强技术交流,让他们长见识、开眼界,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后续性创新研发人才。

张吉龙说,基础人才队伍是企业宝贵的财富。科研成果能够成功转化为产品,离不开一线的能工巧匠,他们是基础人才队伍。今年,西南铝业设立了首席技师制度,首席技师每月最高有2000元的津贴。对高级技师、骨干技师,企业为他们的进步设置了几个档次的晋升平台,随着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收入上也有更好的回报。这样,高技能人才就有了不断进取的动力和目标。

科技人才激励性报酬须具公信力

“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而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发挥领军型、开创型人物的核心作用,是推动创新驱动的有效途径。”潘必义说,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是广大科技人员期盼已久之事,必将释放更大的创新活力。

潘必义认为,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真金白银,最能激励科技人才创造创新。但如何准确量化科技创新价值,却是一个难点。

“一项科技创新成果,有人认为值得奖励50万元,有人认为值得奖励100万元,各有各的道理,谁也不信服谁。”潘必义说,激励性报酬与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贡献直接相关,公信力尤为重要。因此,设计和建立一套科学、符合企业具体情况的激励性报酬制度十分关键,必要时,可以交由第三方机构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相应的激励方案。

潘必义还认为,开展科技创新资源普查十分必要。通过普查将科研人员信息和科研项目集中放在统一的资源平台上,科研人员根据研发内容,按照群聚效应,以发挥专业队伍和工作小组攻坚作用的方式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研发工作,可有效提高科技创新的针对性。

潘必义介绍,中冶赛迪作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探索将前沿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企业的使命所在。多年来,公司一直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选择科研项目,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完善研发体系、重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对科研人员实行容错、容缺的“双容”制度,激励创新、宽容失败,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本版图片由记者谢智强、魏中元、巨建兵摄

编辑:毛豆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