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谷景区。(东安镇供图)
8月初,在城口县东安镇黄安坝海拔2200米的无人区,植物学专家发现成片的高山原生花甸和连片的华中雪莲。
“侏罗纪时期的植物崖柏也有发现。”东安镇党委书记李章平称,东安镇全境处在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丰富。近年来,该镇坚持筑牢绿色本底,以“生态、旅游”为抓手,推进农旅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之路。
保护生态,筑牢绿色发展本底
黄安坝平均海拔在2000米至2600米之间,这里有万顷高山草场,百里原始森林。有云豹、金钱豹、金丝猴、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1种,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银杏、独叶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98种。
一方面,东安镇旅游景观资源富集,除了黄安坝,亢谷、木櫆河、耍坝、天生桥、石人峰、鸳鸯岩等景观都具旅游开发价值。另一方面,东安的脱贫攻坚任务异常重。2011年,全镇10个村就有6个贫困村,3323户村民就有1006户贫困户。
“但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李章平说。因此,东安镇狠抓产业引导,三大产业均围绕旅游调整结构、优化升级,也禁止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的产业进入。
密水村是全镇交通最为闭塞的一个村。直接从该村二组打通进村公路,线路最短,距离县道仅3公里,但沿线风景优美,修公路就会破坏这些美景。为保护沿线生态,镇里只在这里硬化了一条不足1米宽的人行便道。同时,绕道他社规划建设了一条生态破坏小的进村公路。目前,该路已进入公路硬化阶段。
东安镇对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有了回报。目前,东安镇植物种类达4000余种,野生动物7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1.8%,常年平均气温12.2℃,平均负氧离子浓度20000个/立方厘米,境内正河、亢河、黄安河和密彩河4个小流域溪河全为一类水体。
打造景区,搭建农旅融合平台
从城口县城出发,沿城(口)巫(溪)路前行,从高观镇青龙峡开始,沿途峡谷幽深、山峰俊秀,流泉不断、鸟鸣不绝,这样的好风景一直延伸到与巫溪县交界的寒风垭,这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巴山原乡 中国亢谷”。
为建设“中国大巴山最美乡村”,该镇编制了中国亢谷景区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4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生态旅游村落)修建性详细规划、10个行政村村镇建设控制性规划,以及3个片区“大巴山森林人家”建设设计方案,推进景区建设。
兴田村地处亢谷景区核心地段,全村已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88户298人。政府引导村民统一房屋风貌、美化庭院环境,打造“大巴山森林人家”,融入景区,形成协调一致的风景线。
据统计,东安镇已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388户1436人,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195户,成为“中国大巴山最美乡村”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外,东安镇还以生态、农耕和民俗文化为重点,着手开展“亢谷原乡文化”的挖掘提炼,收集整理原生态民歌、舞蹈、传说、饮食和器具。编撰完成了《山歌组曲》《东安民间故事集》和微电影《大巴山的呼唤》等,并筹集农耕器具充实大巴山民俗博物馆,景区知名度迅速提升。
“打造景区,既优化保护生态环境,又搭建起了‘景区带村’增收致富平台。”东安镇镇长滕旺称。目前,亢谷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正全力推进亢谷5A级景区、黄安坝4A级原生态风景区的开发建设。
两大景区辐射带动了东安全镇乃至周边乡镇乡村旅游同步跟进,倒逼大巴山森林人家提档升级,带动更多群众从业乡村旅游,实现致富增收。
发展产业,夯实生态旅游路
5年前,刘确华还是贫困户。他身患矽肺病,夫妻俩既要赡养两位老人,还要抚养一对儿女。
2011年,在政府引导下,刘确华率先开办起“大巴山森林人家”。年平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年旅游收入约18万元,2012年就越线脱贫。
在东安镇,像刘确华这样的“森林人家”达195户,带动当地村民就业842人。
五年来,东安镇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打造出两条特色农业观光带1500亩,培育3个中蜂养殖示范带、养殖中蜂7000群,推出游客“认养”中蜂5000箱,新建板栗高产示范园3000亩,建设有机土豆高产示范片1万亩,培育巩固盛家坪有机土豆、金黄安蜂蜜、东安板栗、亢谷土瓜子等旅游商品及产品品牌,先后获得“重庆市板栗之乡”、“重庆市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等称号,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2亿元。
此外,东安镇大力推进“互联网+”经济,建起6个“网上村庄”村级服务站,6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实现“大巴山森林人家”、特色农产品上线,通过推介旅游、销售农产品,线上线下互促共进。2015年以来,该镇通过网络集散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销售农副产品500余万元。
2015年东安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267元,增幅12.51%,153户540人越线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低至19.7%。
发展产业,夯实生态旅游路,这让东安镇近年来先后获得“重庆市生态示范乡”、“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大巴山生态休闲第一镇”、“最美乡村好去处”等称号,并上榜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