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涪陵如期兑现在全市18个贫困区县中率先脱贫摘帽“军令状”。今年,为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涪陵区乘胜追击,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摘帽成果,完善扶贫长效机制”这一主题,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回头看”,继续开展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送项目教技术
2009年,和众多怀揣着打工致富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家住涪陵区马武镇方碑村社的元文华背井离乡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但打工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没有一技之长的元文华只能干些体力活,辛苦的工作换来的微薄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城市里生活的基本开支,更别提娶妻生子。
2012年,元文华的父亲因病去世,年迈的母亲需要人照顾,他只好回到家乡,守着破旧的老屋和几亩土地,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在当年的一次扶贫工作中,互助社的工作人员得知元文华家的情况,主动来到为他送来了几十只土鸡苗,并从养殖技术上对元文华进行一对一帮扶。
从2012年起,元文华在互助社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先后3次向互助社借款3万多元,养鸡场规模逐渐扩大,如今元文华已成了村里的致富先锋,不仅早已还清借款,还修起了漂亮的楼房,个人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提供项目、技术,资金上还提供帮助,做梦都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说起自己的致富经历,元文华满是感激。
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涪陵区对人均纯收入在3000—5000元的“踩线”脱贫户,按照5000—20000元的标准,进行了股份扶贫试点改革,全区已完成1500万元农业产业资金股权化改革,入股建卡贫困户1600户。在全市率先开发运用了互助社的信息软件管理系统,加大了资金安全管理和扶贫互助资金发放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地方产业,落实早榨菜种植面积2.4万亩,发放增福土鸡种苗16万只。
“十大行动”
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9月,涪陵区新妙镇同协村三组18岁的王小燕如愿走进了大学课堂,但王小燕的求学之路走得却比普通学子更艰辛:一次意外使得父亲失去劳动力,原本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唯一的生活来源全靠母亲一人务农得来,读完高中已属不易,读大学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得知涪陵区教育扶贫政策后,王小燕在母亲的陪同下到相关部门进行了咨询。工作人员在了解王小燕一家的情况后,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的问题,还为王小燕一家办理了农村低保。
为解决更多因病、因灾、因残、因学致贫、返贫家庭的后顾之忧,涪陵区经过不断总结创新,出台了《涪陵区因病致贫建卡贫困户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管理使用办法》、《涪陵区因灾致贫建卡贫困户救助办法》、《涪陵区因残致贫建卡贫困户救助方案》、《涪陵区因学致贫建卡贫困户资助方案》的兜底措施,实现精准扶贫的同时,让16354户建卡贫困户有了脱贫保障。至2016年,涪陵共投入扶贫资金6.21亿元,其中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8亿元,区财政“兜底”0.83亿元。兜底措施只是分类救助扶贫工作的一部分,自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涪陵区陆续开展扶贫“十大行动”,通过开展动态调整、助农增收、分类救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扶贫培训、电商扶贫、专项治理、扶贫帮扶、督导检查、脱贫监测一系列扶贫行动,不断巩固扶贫成效。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涪陵区陆续开展扶贫“十大行动”,通过开展动态调整、助农增收、分类救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扶贫培训、电商扶贫、专项治理、扶贫帮扶、督导检查、脱贫监测一系列扶贫行动,不断巩固扶贫成效。
精细管理
健全建管措施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稳步推进涪陵脱贫攻坚工作的保障。涪陵从坚持扶贫精细管理、严肃扶贫绩效考核做起,持续健全建管措施。
建立卫生计生、人力社保、民政、扶贫、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对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改善、参与增收项目、外出务工创业、得到扶持帮扶等信息建立台账,适时更新,动态管理,实现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坚持公开公示制度,对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政策进行全程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积极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合同化管理投入机制,全面推行“一主体、七制度”、“三专一报、三公开、三监督”制度,强化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管理,保证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
今年,涪陵继续将扶贫工作纳入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明确了结对帮扶分管领导和扶贫联络员,深入开展建卡贫困户对接工作、驻村帮扶工作和贫困学生、贫困村帮扶工作。
新鲜经验》》
四大扶贫机制创脱贫“长效典范”
针对“低水平脱贫,存在返贫风险”的扶贫开发实际,涪陵探索创新,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进一步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继续开展精准扶贫,不断完善“干部帮扶、产业发展、分类帮助、基础设施”四大长效扶贫机制。
首先,继续探索干部帮扶长效机制,坚持“联乡帮村包户”四项制度,即区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制度、区级扶贫集团定点帮扶制度、派驻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制度、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
其次,在助农增收上作文章,继续探索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以山水资源为背景、人文历史为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第三,在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市级扶贫济困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分类救助长效机制。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完善教育设施设备的同时,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完善因学致贫救助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医疗卫生扶贫,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医疗救助长效机制;精准开展助残扶贫,完善因残致贫救助长效机制;对因灾致死致贫的建卡贫困户,持续开展减灾救灾扶贫,完善因灾致贫救助长效机制。
第四,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探索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加强道路交通、人饮工程、电网改造,改善“三农”环境条件建设。
扶贫故事》》
大寨村村民杨安容:
汗水洒荒山 绿色梦成真
电影《从心站立》讲述了独腿女人小容凭着惊人的毅力,承包下村里没人愿意承包的荒山,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将荒山变为宝山,扶危济困,不忘初心带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女主角的原型就来自涪陵区龙潭镇大寨村三组的村民杨安容。
一条腿撑起一个梦
1969年,杨安容出生在涪陵区龙潭镇大寨村,2000年,因不幸患上动脉血管瘤截肢。身体的残疾不仅没有摧毁杨安容的乐观,反而让她越发自立自强。“不仅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要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杨安容心里还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
2003年4月,杨安容贷款承包下了200亩荒山养羊,积累下了第一笔创业资金。2005年,杨安容卖掉120只山羊,搞起了苗木种植。
“苗木种植不仅人力成本投入大,还得有专业技术支持,正常人都难办到的事,你拖着一条腿哪里办得到。”每每听到这样的质疑,杨安容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为了照顾好树苗,杨安容和丈夫决定搬到山上,住进了竹木支架的茅草房。没钱请工人,开荒、种树、除草、剪枝套袋全靠夫妻俩配合完成。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杨安容承包的荒山变为遍地生金的“宝山”。
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日子越过越好的杨安容,看着周围不少村民仍挣扎在贫困线上,她坐不住了。决定先从残疾人贫困户帮起,带领他们搞苗木种植。
无偿送苗提供技术支持,让有需要的贫困户到自己的种植园务工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能照顾家人。近年来,在自身资金并不富余的情况下,杨安容尽力帮助残疾人和贫困户,累计捐赠资金近10万元。
2013年以来,杨安容先后免费赠送30名残疾人2万多元的果树苗,帮助他们发展扶贫产业;优先聘请5户残疾人贫困户在种植园务工,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4年以来,杨安容每年通过工商联捐款助学贫困大学生、春节为“四老”人员送上慰问金。
如今,杨安容带领乡亲们在440亩荒山上种植了桂花、红叶石楠、南方早熟梨等10万余株苗木,资产价值超过130万元,年产值近20万元,利润近10万元。她也因此获得了“涪陵区十大女杰”、“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杨安容还非常关注公益慈善事业,2012年向重庆市血友病协会捐款1万元,赠送龙潭镇大寨村双残疾家庭失学儿童苏英杰电脑1台,让他实现了在网上学习的心愿。
“回想创业之初,如果不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我关心和帮助,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杨安容表示,今后将通过更多方式回报社会。
声音》》
“准、精、实、效”助脱贫
涪陵区委书记 李洪义
涪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去年以来,按照“准、精、实、效”原则,持续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在“准”上做文章,准确把控“扶谁的贫”。按照基础、生产、劳力、教育4个方面的“四评法”,对1.6万户贫困户进行分类评测;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组织建设4个方面的“四定法”,对63个贫困村进行分类评测。二是在“精”上下功夫,着力落实“怎么扶贫”。坚持低保“兜底”等“五个一批”到村到户,兑付到户扶贫资金1.18亿元,坚持产业扶贫等“六大工程”到村到户,投入资金6.2亿元,完成项目1222个。在“实”上聚合力,明确责任“谁来扶贫”。着力确保责任、人员、资金和宣传到位,全面落实区级领导牵头帮扶贫困村责任制、干部包户责任制等“七项制度”。在“效”上求突破,创建巩固长效机制。建立2000万元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干部帮扶等五大扶贫脱贫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