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脱贫攻坚不放松
——产业扶贫强力推进确保贫困户精准受益纪实
农民日报报记者 李海涛 刘婉婷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共同奋斗的目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作出全面部署。决胜决战期,一方面要面对贫困程度最深、减贫难度最大的贫困户;另一方面按照2020年全部脱贫的目标,每年要脱贫1000多万人、这是过去30多年年均减少人数的近2倍。时间紧、任务重,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只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
农业部门牵头推动的产业扶贫,无疑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
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长期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部署,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大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当前,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在产业扶贫这个主战场上,一场场任务艰巨、信心十足、开局良好、轰轰烈烈的攻坚战役正在全国打响。
新理念指导产业精准扶贫新课题
2016年5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只有产业真正发展起来,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实现脱贫致富。没有产业作支撑,资产不能增值,收益分配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农业部作为产业扶贫工作的牵头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啃下全面脱贫这块硬骨头,就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咬定青山不放松,强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方略。
产业扶贫是老话题,但产业精准扶贫是新课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提出,要以新的理念推进产业扶贫。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脱贫攻坚要以人为核心,这一轮扶贫攻坚一个最根本的要求、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精准扶贫。发展产业,重点不在于增加多少产值、带来多少税收,而要让产业发展的效益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让他们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要做到“靶向治疗”“精准投放”,确保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确保精准帮扶。
——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进产业扶贫绝不能以牺牲绿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产业。要用好用活生态绿色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把绿色打造成最亮的名片。
——树立市场引领的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扶贫要研究市场,要抓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在做优、做精、做特上下功夫,确保产品适销对路。要抓好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企业知名品牌,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如何加快推进产业扶贫?重点要抓好“五个一”,即编制好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创新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体系。也就是要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目标,以选准培育特色产业、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明晰贫困户增收来源为抓手,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确保贫困人口受益精准,如期脱贫。
规划先行,谋定而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并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九部门向各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明确产业扶贫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贫困户受益机制等,作为各地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此外,农业部还出台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目前,全国22个扶贫相关省(区、市)的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按照农业部产业扶贫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贫困县将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形成1-2个拳头产业;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确保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
精准,就是要瞄准目标,精准施策,最终精准脱贫。
扶贫必先识贫。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近3000万个贫困户,分布面广,量大分散,情况复杂。
“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这是关键。在规划产业、设计项目、制定政策、安排资金时,都要始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帮扶方案,确保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户受益。
2015年初,湖南省扶贫队通过精准识贫,确定桂东县蛟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一年多来,资金投入和帮扶的重点就是这157户贫困户,采取直接扶持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建设农业生产设施、供应优质种苗、培训生产技术、协助产品销售,增强贫困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使他们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增加收入,在短期内见到了实效。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基础迥然有异,为此“因地制宜,产业精准”也成为扶贫的一项重要原则。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要以贫困人口可实施、能融入、有增收为前提,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
出实招、见真效。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带动贫困人口从产业发展中精准受益。
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原来种植水稻,因海拔高、湿度大、光照不足、土壤呈酸性,容易发生稻瘟病,“三年两收,遇灾绝收”。近年来,该乡立足山区特点,发挥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调整结构发展茶叶1万多亩,每亩年收入超过3000元。
产业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增收结合点,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
河南省洛阳市重渡沟村发展乡村旅游正是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等特点,把农区变成了景区、把民房变成了客房、把劳动变成了运动、把产品变成了商品,形成了产业支撑,实现了利益共享,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综合施策为产业扶贫提供强力支撑
从科学确定特色产业到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到增强产业支撑保障能力,从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到形成各类资金扶贫合力,从创新金融扶持机制到加大保险支持力度,一个个紧紧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施政布局,思路愈发清晰,架构愈发完善。
完善财政扶持资金持续增长机制,推动精准扶贫发展,是政策组合的关键步骤。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专项扶贫资金规模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898.4亿元,2016年中央又安排扶贫专项资金664亿元,比2015年增长约45%。
同时,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提出整合各级财政安排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支持贫困县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省、市对贫困县充分授权,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取消限制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相关规定。做到渠道不乱、力度加大、权力归县、共记其功,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新格局。
金融机构也在政府引导下持续发力,目前已经出台了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专项建设资金支持等金融政策。2015年年底印发了《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信用贷款,深受贫困户欢迎。
为形成扶贫的内生动力,政府积极为贫困人口开启“智富门”,在人才投入方面下狠功夫,组建高层次、宽领域、接地气的科技帮扶队伍,使适用技术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帮助贫困人口立下脱贫志气、提高技术能力。
四川从全省农业系统选派11501名农技人员,开展“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帮扶行动”,2015年下半年起对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贫困户进行农技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农牧民63.2万人次。
针对一些贫困户经营能力弱、承担产业扶贫资源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政府积极出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方案,鼓励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等返乡创业者,带领贫困户开发特色农业。通过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等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赢。
产业精准扶贫成效显现
农业部贯彻中央部署,从1986年起持续对武陵山区开展定点扶贫,针对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前瞻性地提出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设想、路径和规划,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帮扶和政策项目倾斜。
经过30年的接力帮扶和持续发展,湖南省永顺县特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柑橘、猕猴桃、优质稻、茶叶、油茶、烤烟、湘西黑猪等七大产业基地,其中柑橘15万亩,猕猴桃9万亩,2015年这两大产业总产值达3.1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35.1%。
“永顺县特色农业发展已初步解决了‘选准产业’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在农业种植结构‘调特’的基础上,着重向‘调优’‘调精’‘调高’发力,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提档加速、转型升级。”近期在湘西进行了几个月调研的农业部挂职干部孙法军说,湘西农业农村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第二产业加快发展,已引进或自己培育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农村电商、农村物流、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层出不穷。
目前,产业精准扶贫成效显现。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有力,且规划质量明显提高。精准识别精准对接基本完成,在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和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因人因户施策,实现了贫困人口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利益机制逐步建立。探索形成了股份合作帮扶的务工收入和分红机制、订单帮扶的稳定收入机制、委托帮扶的固定收益机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6年上半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3元,名义增长11.1%、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其中人均一产经营净收入758元、增长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