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四川省达州市:借外力扬资源优势练内功解贫困枷锁

2016-10-15 17:13:13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李传君

借外力扬资源优势练内功解贫困枷锁

——四川达州市奋力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本报记者 李传君

在四川版图的东北角,有一个山地面积占了70%的地级市,那就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气都”“巴人故里”“红色达州”,一个山川秀美、文化厚重的资源富市。

然而达州又是四川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一个市州。截至去年底,全市尚有贫困人口49.85万人,贫困村828个。年初,新任达州市委书记的包惠将脱贫攻坚作为调研第一站,她说:“我们一定把脱贫攻坚这个政治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如何深挖资源优势,变丰富的资源为真金白银;如何充分调动一切政治及社会资源,将力量汇集于“真扶贫”第一线;如何克服群众“等靠要”思想,充分激发其“真脱贫”的内生动力……诸多难题,系列硬仗,摆在各级领导干部和班子面前,是挑战,也是考验。

吹响工商资本进村助力脱贫攻坚的号角,唤醒沉睡的资源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提起达州,人们立刻会想起万源“巴山雀舌”、旧院黑鸡,以及大竹的苎麻、醪糟,渠县的黄花,这些都是达州富有盛名的特色农产品。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连绵的绿水青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有机农特产品资源。

可是,山峦叠嶂、沟壑纵横的自然条件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严重制约了达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很多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的农产品种不出来、卖不出去,老百姓守着诸多优势资源却不能有效转化为改善生活的资本。

去年底,顺应国家“万企帮万村”,达州市扎实推进工商资本进农村助力脱贫攻坚。“用工商企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与农村资源优势相结合,不仅弥补了农村脱贫奔小康发展的短板,同时为工商资本开辟出转型发展的新路。”达州市工商联主席廖清江说。

通川区磐石乡渡口村和盐井坝村都是贫困村,有的家庭穷得连媳妇都娶不进来。自从引进西藏博志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明月江月湖生态农业观光园以后,这里很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期投资3.5亿元建设月湖狂欢谷及相关配套设施于国庆前正式开业。

群众直接受益的有:刚建好的沿明月江两条路和跨江人行索桥;两个村民聚居点共改善了60余户的居住条件;56个当地村民稳定就业并为临时用工人员增加了300余万元劳务收入;公司出资先后为110余人办理了养老保险;村民相继开办起10余家农家乐……

万源市八台山龙潭河,属于未开发的处女地。周边10公里范围内涉及11个乡镇33个贫困村11299位贫困人口。通过招商,广东元邦房地产公司拟投资30亿元,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综合开发。景区建成后预计年综合收入4亿余元,解决就业2300余人。目前景区完成投资4亿余元,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102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830人,为农民增收6000余万元。

据达州市工商联统计,仅去年底至目前,达州市共有20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其中127家与13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签订《村企结对帮扶共建协议书》,共实施产业项目投资8000余万元,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社30余个,帮助解决3600余贫困村民就业。

强化责任意识,体现“真扶贫”精神,充分调动一切资源汇集扶贫一线,建立贫困群众切实受益的长效机制

“每当去贫困群众家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想脱贫而又茫然无助的目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为他们做些事的时候,我们纵有千般理由,也无法心安理得地去回避和漠视这种企盼的眼神,这是一种无法逃避的责任。”包惠说。

今年达州市给自身超常加压:完成149个贫困村摘帽和12.76万人脱贫。于是提出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发展全局,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三大会战。

市里出台了“五个一”贫困村帮扶机制,力求做到“不落下一户一人”。即每个贫困村均有1名联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村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每个贫困户有1个帮扶责任人。为落实任务,各县(市)市区纷纷拿出杀手锏:

通川区有“3366”工作法,渠县就有“九比九看”;市上提出“五个一”,有的县就扩展到“六个一”甚至“八个一”;每个区(市)县都启动了脱贫攻坚领导问责机制和第一书记召回制度。8月12日,大竹县6名乡镇党政一把手刚在全县大会上作了检讨,紧接着就被县纪委诫勉谈话,全过程被电视台拍摄,当晚全县群众就知晓,并引起强烈反响。

于是,各地扶贫干部纷纷在“真”字上下足功夫。大竹县李家乡大湾村第一书记刘磊通过充分调研,探索出“3331”的利益连结机制:450亩核桃,贫困户以扶贫专项资金和免费领取的种苗入股占股达30%,另外农民以土地入股占30%,业主占30%,村集体10%。

达川区双庙镇二东村利用平架无土水培技术建立起一个蔬菜“工厂”,并探索出将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到23名贫困户头上,让他们持有66%的股份。据估算,这样可以每年帮助每个贫困户增收5000元。

为解决钱从哪来,市里规定凡申报涉农项目和民生资金,必须优先安排贫困村和贫困户,否则一律不予预算、不予审批、不予拨付、不予竣工验收、不予决算审计。同时,该市建立了产业扶贫信贷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和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分担基金,支持金融扶贫。

“三大基金”要求市县两级都要拿出真金白银注入,市级财政每年注入资金达5600余万元。产业扶贫信贷基金和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分担基金银行按3倍匹配并按5-10倍放大,撬动金融投入50亿-100亿元。此举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推广。

充分调动返乡创业者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充分激发贫困户自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实现“真脱贫”

宣汉县柳池乡石堰村杨利平,因贫困妻子抛弃他出走,母亲在池塘边洗衣又不慎溺亡,祸不单行的遭遇并没有击垮这条汉子,杨利平很快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通过查阅资料、接受技术培训等,杨利平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的土地,建造了一个10多亩的养鸡场。

2015年,杨利平饲养跑山鸡4000余只,出售3500多只,实现纯收入达1.5万元。“甩了贫困的帽子,连走路都抬得起头了!”从生活阴霾中走出来的杨利平逢人就这样说。

“解开贫困枷锁,归根到底是内生动力。”包惠说,“我们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人穷志不短的思想,克服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于是,达州市大力实施了“三项工程”,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在动力:

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推进150个贫困村文化院坝和207个贫困村文化室建设,完成7个贫困县应急广播平台和170个贫困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在广大农村树立勤劳致富光荣、争穷比穷可耻的荣辱观;

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打造西南职教园区建设和创意产业园,在各县区(市)建设实训基地、继续教育中心,推行职业院校结对帮扶贫困村,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有能力和意愿就业创业,求变求富;

实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通过扶能人、树标杆,带动一批不甘落后的人。这些带头人,很多都是返乡创业者。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累计为返乡农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亿元,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1.2万余亩,还对8300余名返乡创业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已经有5.8万名返乡务工农民圆了创业梦。其中,创办企业2625个、个体工商实体1.6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户。他们在当地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带动作用。

2012年之前达州每年有10万人外流,此后这一数字发生了变化:2013年外迁人数是7.9万人,2014年是3.9万人,2015年是3.5万。“外迁人数大幅下降,从侧面看得出,由于我们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我们自身的发展进步,达州越来越有吸引力了。”包惠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