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基。
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更大范围的创业,是南川改善民生的核心命题,是“工业强区、旅游名城、生态花园”建设的内生动力。
建平台、出政策、强服务、优环境,南川就业创业工作有序推进。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038人,新增创业实体6343户,以就业创业实现了惠民生、强经济、促发展。
定制服务 开辟“绿色”就业路
上网看了一些销售讲座,又反复阅读了一些氧化铝的相关资料——王小伟的周末,可谓一点没闲着。
“销售是个挺复杂的工作,氧化铝本身又很专业,我必须加紧补一下课,才能跟得上节奏。”王小伟是南川区先锋氧化铝公司的新员工,也是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今夏“一对一”定制就业服务的大学生之一。其顺利就业的过程,折射地正是南川区帮扶大学生就业的成果。
这个夏天,从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王小伟回到家乡,在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填写了个人情况、就业意愿等相关资料。“没几天,就有一位姓陈的老师主动联系我,说要对我进行就业帮扶。”彼此加了微信、加了QQ后,王小伟没想到,这所谓的帮扶还真不是“口头承诺”。
“此后,我经常会收到陈老师发来的就业信息,哪里有招聘会,哪里有用工需求,又出了哪些新政策,他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王小伟笑称,渠道多了,机会自然会多。终于,他在区里组织的一次招聘会上,成功入职了南川当地的新兴企业——先锋氧化铝公司。
类似这样的“一对一”定制服务,重点瞄准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南川区推动“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
该区积极开通高校毕业生“报道—就业创业”绿色服务通道,实现高校毕业生从报道—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创业帮扶等“一站式”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今年上半年新增见习基地7家,提供见习岗位106个。
大学生是推进就业的一个重要目标群体。“40”、“50”人员、失业人员等,同样是增加就业的一个重点要关注人群。
据介绍,对于这些群体,南川区认真落实就业援助政策。通过完善全区人力资源台账,动态掌握全区劳动力资源基础信息。强化就失业登记管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累计结存公益性岗位1742个。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5681人,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5823人。
截至去年末,审核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3352人,发放补贴金额1453.46万元;审核22家企业单位社会保险补贴共200人,发放补贴金额129.7万元;23个社区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共218人,发放补贴金额105.03万元;审核23个社区公益性岗位补贴219人,发放补贴金额53.33万元。审核就业补贴287人,发放补贴金额34.5万元。
特别是在推进就业创业扶贫方面,通过抓好精准识别、分类实施、就业援助。截至目前,共帮扶12811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创业,转移就业12218人,帮扶创业593人。培训贫困人员3543人,通过培训就业1771人。
搭建平台 “软硬兼施”促创业
10月10日中午。午餐时间已至,位于南川新总商会大厦的小青蛙众创空间,依然保持着忙碌的节奏。
李余希刚在网上完结了一单业务。几个月前,他带着从主城学来的经验,在家乡开了一家“绿咖租车”公司,其以小时计算提供汽车随取即用的租赁服务,开创了南川地区的租车先河。
“分时租赁是租车行业新兴的一种租车模式。作为起步,我们也算一种尝试。好在区里给了很多扶持,不仅免费给场地办公,各种政策优惠、服务等,也都十分到位。”李余希的言语间,不乏坦率与自信。
与李余希的“老道”相比,隔壁桌的李杨则显得有些生涩。作为“小青蛙”里的新成员,他在接受了电商培训后,刚刚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从事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眼见网站什么的还不够完善,“小青蛙”的技术人员正在一旁忙着指点关键步骤。“培训免费、场地免费,后续还有免费的技术指导。”李杨有些羞涩地笑称,政府为他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
事实上,不管是李余希的“返乡创业”,还是李杨的“初出茅庐”,他们成长的背后,都可见南川区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行动。
围绕“工业强区、旅游名城、生态花园”建设,南川不断加快创业孵化基地的打造,创建出微型企业创业中心、浙商国际商贸城、小青蛙等大量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这些平台不仅为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微型企业提供场地,还包括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创业担保、事务代理等一揽子服务。
目前,市级微型企业孵化园——南川区微型企业创业中心累计孵化微型企业100余户,浙商国际商贸城、小青蛙也入驻有企业50余户。
培育孵化基地,是南川区力促大众创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另一方面,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的特点,该区还将扶持返乡创业,作为了又一个重要着力点。
据介绍,南川通过大力实施“外输内引”并举工程,出台扶持政策,建设返乡创业园(孵化园)、返乡创业示范村(社区)等措施,积极推进南川籍在外人员有序返乡就业创业。今年1至9月,实现1491人返乡就业创业,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业,还有效化解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