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要点为:
1、栽培设施:普通食用菌大棚,完成春季生产以后,把原来的菌袋清理出去后,棚内打扫卫生,检查修补棚膜,喷洒适量的药物予以灭菌处理,然后,按大约25厘米层高搭建出菇架,每个架子大约设5~7层,并将架子顶部用细竹竿类予以连结固定,确认无误后,将棚内灌入清水,待水渗下后,在棚内撒施石灰粉,即可将菌袋搬到架子上。
2、降温设备:可采用湿帘降温法和机械设备降温。
3、菌袋转色:常规生产程序进行菌种生产以及菌袋生产,待全部完成发菌后,即可将白色菌袋“井”字型码高,并覆盖塑膜、草苫等,使其升温的同时,通过调节草苫和塑膜的覆盖以及夜间的揭盖,一则促使菌袋表面的白色菌丝倒伏,二来增加菌袋的温差,促使其尽快转色。
4、调温催蕾:完成转色的菌袋,经补水处理后,即可搬入棚内,一律间隔5厘米左右、单层排放,进行降温处理,1~2天后,再施行高温刺激,配合棚内的用水、光照等刺激,约一周即有小菇蕾现出;此后,保持常规用水,尽量缩小湿差,以保证有菇蕾源源不断地现出。该阶段的基本管理指标是:温度保持在20~30℃之间,其温差约在10~15℃;空气湿度在75%~95%之间,由于香菇的菌盖较厚,而且适应较大的湿差,所以,不必担心过大的湿差会导致死亡;通过调整棚顶的覆盖物,使棚内光照强度保持在300~1200勒克司;适量的通风,使棚内保持较清新的空气。
5、出菇管理:由于香菇菌袋的塑膜较厚,其菇蕾无法自行破袋而出,故需人工割破塑膜,方法是:在发生菇蕾的地方,用小刀片将塑膜切开,注意不要伤到菇蕾,如果管理细心,可将塑膜沿菇蕾切一圆形口,这样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发生畸形菇。从幼蕾伸出之后,就进入出菇管理阶段,该阶段应保持:温度在20~28℃、湿度在75%~95%之间、约500~1000勒克司的光照和适当的通风;当菌盖直径达到2厘米以上时,可对菇体直接喷施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当香菇菌盖边缘仍呈下卷态势(铜锣边)、但有要展开的趋势时,即应及时采收。注意,一定程度上,该阶段的棚内温度和“叶面施肥”将决定香菇质量的高低。
6、下潮管理:香菇的潮次较为明显,当一潮菇采收后,菌袋的失水较为严重,故需补水、样菌,然后才能管理和收获下潮菇。补水的常用办法是:利用原有的沟、渠、坑或挖一土坑,内铺塑膜,将菌袋排入,离上沿约有20厘米时,铺一塑膜使成凹型,在凹型里灌满水,形成一定压力后,再向菌袋的坑里灌水,待灌满后,维持24小时,即可排水,将菌袋再摆于出菇架子上,参考前述管理即可。一般可收5潮菇左右,生物学效率在80%左右。
金针菇一般只在秋末、冬季和早春季节栽培,反季节栽培的金针菇可在5~11月上市。现将金针菇的反季节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栽培季节及菌种:反季节栽培的金针菇既可在2~4月播种,4~7月出菇,也可在8~9月播种,9~11月出菇。目前,生产中有两个金针菇良种表现不错,一个是金翔1号,一个是金翔2号。金翔1号菌丝生长快,出菇期耐高温;金翔2号菌丝生长期耐38℃的高温,适合提早栽培。这两个金针菇品种均具有菌丝健壮、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等特点。
2、配料与装袋:较为合理的培养料配方为:棉子壳35%、木屑(或其他农作物秸秆)40%、麸皮(或米糠)18%、玉米粉2%、糖1%、复合肥2%、碳酸钙2%。培养料拌匀后将其含水量调节至60%~65%,PH值调节至6.5~7.5,然后装入12厘米×38厘米×0.00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中,培养料装至15厘米左右高即可,压实后在料的中间扎一个深度为10厘米的孔,以使菌丝能沿孔表面往下走,并向周围扩散。
3、灭菌和接种:采用常压灭菌,在100℃的蒸汽中保持12小时。灭菌后的料袋趁热搬入无菌室散放,让其冷却。料袋冷却后会紧缩,这样栽培时就不会产生侧壁长菇而消耗培养料养分的现象。待料温下降至30℃以下时,打开袋口接入菌种。接种工作应在无菌环境中进行,并随即封口。
4、菌丝体培养:将接种后的料袋置于清洁、干燥、通风、阴凉的室内培养。门窗白天挂上遮盖物避光,夜间打开通风。培养室的温度应控制在30℃以下,遇持续高温天气应采取泼洒凉水等降温措施。空气湿度大时,可在室内放些木炭、石灰等吸湿。一般经过20~25天的培养,菌丝即可发满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