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射洪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创新驱动建高端示范区

2016-07-12 10:13:36  来源:中国工业园网  作者:SystemMaster

两年,能做什么?

两年前,射洪县,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成立。

两年来,园区吸引了45个高科技企业入驻。

两年来,园区项目总投资已超过100亿元。

两年来,园区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高地。

……

2014年6月,面对产业层次低端化、高端人才缺乏、核心技术缺失、竞争同质化的现实,射洪县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胆创新,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突破口,突破政府建园的传统方式,与民营企业四川绿然科技集团合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运作模式,建设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及应用三大产业为主导的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

2015年6月23日,射洪洪芯微科技生产的第一颗4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打破了遂宁无“芯”的历史。射洪正以芯片制造为龙头,招引配套项目入驻,努力让射洪电子信息产业形成“芯片制造-封装-框架-铜材-贴片-检测-包装”的完整产业链,打造中国电子分立器件的主要基地。

短短两年间,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成功创建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四川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川商产业园。一座融合国内外先进发展模式和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现代化科技园区在丘区射洪快速崛起。

政府搭台 民企唱戏 搭建为企业全方位服务的“大平台”

走进占地2779亩、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除了一间间现代化工厂,还有小桥流水、游鱼供人欣赏……

在这个园子里,工作和生活显得特别和谐。

两年前,射洪县引进四川绿然科技集团,作为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的投资运营主体,县政府和绿然集团共同出资20亿元用于园区开发建设,其中,县政府出资8亿元,绿然集团出资12亿元。政府搭台:负责园区总体规划、项目审核、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监督审计,扮演“引路人”角色,发挥“催化剂”作用。企业唱戏:绿然集团以“产业发展平台商、园区管理运营商、核心技术引领商”的定位,作为园区开发和管理主体,承担园区的平台建设、招商引资、技术支撑和企业服务。

园区开建了,园区入驻企业的引进就成了当务之急,企业为何选择落户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就成了创园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提出,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企业+平台”的园区运营机制来吸引企业。

包括搭建企业发展平台,以科技引领、产业集成为主线,建立科技孵化中心、电子技术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等七大板块,致力于建设国际技术合作地、科研成果转化地、商业模式创造地,为企业实现产业链横向融合拓展了空间。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园区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九三学社等建立合作联盟,为入驻企业产业创新、产业链纵向延伸提供了持续、精准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高端人才133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千人计划”学者3人、外籍专家25人、归国创业人才40余人,申报微电子发明专利10项。

搭建高效服务平台,针对入园企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创新构建NCC(非核心竞争力)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法律、财税、金融、人才、营销、物流等全方位服务。园区建立了注册会计师、税务登记师、律师事务所和全球15个办事处,为入园企业集中统一提供了便捷的财务、税务、法务和销售服务。让园区成为支持企业发展的“职业经纪人”,将“保姆式”服务提升为更亲切到位的“妈妈式”服务。

“拿企业做环评的例子来说,企业自己去做,整体手续办下来,不但需要人力和时间,还需要花费10万元左右,但如果由园区来做,我们会将多个企业的环评工作‘打包’来办,最后单个企业的花费也不过2、3万元,还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资源。”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管委会服务中心主任郑兴隆说。

工作省心了,生活也要舒心。考虑到这一点,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着力搭建城市生活平台,建成园区餐饮中心,可满足5千人就餐,在建的绿然幸福小区,可供2万余人居住,园区职工的工作、生活、休闲都集中在15分钟生活圈内,“产城一体”的融合发展之路正逐步实现。

园区全方位的“大平台”打造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关注,目前,园区内投产企业6家,在建17家,已签约待建的22家,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与应用三大产业区。

引得进来 培育得好 “大小并举”让企业与园区实现“双赢”

建设“大平台”,难道只招“大企业”?

“当然不是。”绿然科技集团总经理赵国说,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坚持“大小并举”“抓大不放小”,加大企业培育力度的同时,不断完善重点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投、补、借”等方式与入驻企业合作,在项目上采取研发期大胆投、转化期继续补、落地期放心借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支撑。

园区实施“大企业大集体培育五年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企业形成优势、做强做大。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整合、延长和优化,促进重点骨干企业与现代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具有重要竞争力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相关环节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支持优势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行业并购和重组,着力引进和打造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成为园区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到2018年,园区将培育1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

对大企业有计划,对中小企业必然也有计划。园区对中小企业实施“雏鹰计划”,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服务、人才培养和市场开拓的服务体系,加大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在研发及首次投产阶段的扶持力度,加强“事前扶持”“事中扶持”和“产业扶持”,促进中小企业跨越发展。同时引导中小企业走“精、专、新、特”的路子,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形成全区小、中、大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和协作成长机制。

园区的孵化器成立半年多来,入孵的小微企业有40余家,三分之一以上是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培育的。到2018年,园区计划引进和发展20家以上科技型初创企业,力争5家中小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除了针对大小企业的培育“计划”,园区还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互利共赢。包括多样化的项目入驻模式,企业入园后可以租用厂房,也可以购置地产自建厂房,还可以用技术或其他方式入股,以满足不同项目的实际需求;园区运营企业和入驻企业之间采取契约形式进行交易,与洪芯微科技、上特科技等10余户入驻企业采用对赌、风投等模式开展合作,消除了以往入驻企业对招商承诺不兑现的种种担忧;园区与兴业银行、遂宁商业银行、遂宁农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结为战略伙伴,获得45亿元的授信额度,目前,已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20亿元,有效解决了入驻项目融资难问题。

“我们入园的企业,只需要抓好生产,其他的事情,包括资金、市场、人才引进等,园区都会帮我们搞定。我们公司现在就是全力抓生产,今年底,公司的芯片产量将能达到现在月产量的四五倍。”四川洪芯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宁说,作为入园较早的企业,无论是在资金、项目推进、厂房建设等方面,公司都得到了园区全方位的帮助和培育。

良好的声誉和品牌也让园区的名气越来越大,目前,重庆合川区、绵阳江油市、宜宾翠屏区、加拿大鲍威尔市等地已邀请绿然集团前往创办园区。

科技创新 模式创新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绿然集团的“掌门人”――绿然集团董事长周汉知,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工地上转一转,看看每个项目的进程,思考公司每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他说:“企业必须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的企业是很难长久经营的。”

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就是创新的产物。园区通过开放式创新,培育区域创新网络,突出载体建设和主题培育,注重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融合,注重原始创新和引进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着力构建并完善园区自主创新体系,提升园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围绕2.5产业(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周汉知说,为了集聚创新资源,园区积极引进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机器人研究院和芯片设计、电路板设计、半导体设计等研发机构,为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积极争取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在园区内通过资金补助、争取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种形式,支持入园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深化科技金融结合,积极引入国内外风投机构参与园区建设,建立园区运营基金,通过搭建基金平台,合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加大对企业科研投入的资金支持力度,搭建技术交易平台,实现技术与资金的良性转化。

创新资源聚集了,就需要创新的载体。

从建园初期开始,园区就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鼓励入园企业和国际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风投机构、中介机构的联合,以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8年,园区将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以上。同时,园区围绕三大主导产业,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吸引跨国公司来园区设立研发中心。到2018年,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园区计划新培育10家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2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左右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

创新的载体也有了,还需要创新主体。

目前,园区正在实施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主线,加快招引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辐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加大规划引导,大力支持园区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到2018年,园区三大主导产业领域内,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将达到50家,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达到20家。

创新的主体有了,还需要科技专项。

到2018年,园区将实施100项以上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攻关。这一目标如何实现?

周汉知说,园区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相关重大领域,按照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研究制定了园区三大主导产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导向目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推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项目攻关。建立园区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牵头,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承担,创新成果共享的技术攻关实施模式,合力推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

建“园中园” 优化产业发展 国际高端产业技术合作园区初长成

“建设‘国际化、高端化’的产业园区是我们的目标。”周汉知说,国际技术产业园区将按照“园中园”的建设模式,实施三大产业园区,即电子技术国际产业园、新材料制造及应用技术国际产业园、装备技术国际产业园,打造我国西部重要的高端电子技术合作基地、新材料制造及应用技术合作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合作基地。

目标如何实现?

两年来,园区积极推进信息化融合,以增强产业的发展动力。大力发展现代通讯设备、软件业、大规模集成电路、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清华大学自动系、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院校和产业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手段,突破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培育和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为园区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目前,园区电子信息产业以引进芯片制造企业为依托,形成了从芯片设计、生产,到电路板、铜材、贴片、框架、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到2018年将实现产值7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推动新能源锂电池、超级电容的应用为主,形成了“石墨烯应用、电池材料、电池、电机、电控”产业链,并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到2018年将实现产值100亿元。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到2018年将实现产值30亿元。

同时,推进标准化建设,抢占产业竞争高点。园区建立了完善的园区产业标准体系,以提升园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根据园区产业发展的业态、技术和管理创新的要求,鼓励园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组织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标准推广应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督促企业按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园区产业的标准化程度。并积极争取全国性的标准化专业会议,标准化论坛等标准化学术和交流活动在园区召开。到2018年,园区力争在主导产业领域,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新达到5项、180项和200项左右。

此外,园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自主品牌发展机制,推动企业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名牌创建工作,提升品牌内涵和价值。大力引进品牌研究、咨询、评价、营销等中介机构,帮助园区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工艺设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内涵、价值。到2018年,园区力争在主导产业领域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个以上。

周汉知说,2016年,是园区攻坚克难的决战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紧盯2018年“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基本建成”的目标,坚持人才高端和服务品牌,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招商,完善壮大微电子信息产业链,全面启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坚定不移地发展高端产业,努力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产业发展能力、面向全球市场视野的国际技术合作地、科研成果转化地、商业模式创造地,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可复制的国际技术合作示范区,成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示范园区。

在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2016年4月的调查决策内参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射洪县支持民营企业创办园区,深刻改变了产业园区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园区开发中的定位,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充分释放,显著提升了园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在运行机制上,采取园区创办企业投资入股进园企业、全产业链专业化服务的方式,把园区和入驻企业的利益及风险紧密捆绑,融合联动发展,极大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拓展了发展空间。射洪县的做法和经验,是对工业园区开发模式的创新,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走在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的街道旁,一栋栋白底蓝边的整齐楼房,透着高端产业技术带给人的清新感,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这个初长成的园区,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期待着,它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杜静 张小星 张琳琪)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