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成都高新区:内陆园区的国际化路径探索

2016-08-10 10:03:34  来源:中国工业园网  作者:SystemMaster

7月2日,成都高新区宣布与欧洲最大的科技园区――索菲亚科技园签订合作协议,结为“姊妹园区”,后者将在成都建立“中国创新中心”。

自2013年GDP突破千亿元大关后,成都高新区的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加快了国际化探索,先后与法国、德国、韩国等多国的创新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成都市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认为,创新全球化流动的核心不再是物质产品,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创新资源。因此,高新区将打造基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现代物流为核心的国际互联互通新格局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不复制东部地区路径

位于法国的索菲亚科技园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科技园区。

谈及与索菲亚科技园的合作,林涛称,“10多年前成都高新区对它还只能仰视,而现在可以结成姊妹园区,说明我们发展成绩很不错。”

成立于1988年的成都高新区,从发展路径上而言,探索的模式较为独特,有别于东部沿海的科技园区。

“很多沿海高新区最开始是依靠土地政策、人口红利,从发展外贸、加工贸易起家的。身处内陆的成都高新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成都高新区只能直接发力于高端产业。”林涛称。

成都高新区认为,内陆高新区如果复制东部沿海路径,所能最终承接的,是东部淘汰的落后技术和产能。

因此,成都高新区在产业选择上,一开始就瞄准各个产业上的世界级公司。

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2003年英特尔选择在成都布局新一代工厂。此后几年,包括富士康、戴尔等一批世界级的公司均在成都设立工厂。

而除了和欧洲园区合作,成都高新区国际化路径的另一个重点,是和韩国开展创新创业的合作。

去年10月,中韩创新创业园落户成都高新区,韩国株式会社(KIP)、韩国DK集团、韩互联网+创新技术全要素孵化器等一批合作项目相继落户,目前园区共计引进企业16家、孵化器22家、储备项目207项。

此外,双方还将共同出资建立中韩创新创业园建设基金,共同举办中韩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和“中韩科技创新论坛”、“中韩产业创新合作对接会”,以开创中韩创新创业合作新局面。

2015年,在国际化建设策略的推动下,成都市高新区GDP达到了1277.6亿元,连续数年保持了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的前四位置。这不仅在西部高新区中排名榜首,和东部沿海众多高新区相比,多项数据的排名亦居于前列。

吸引国际化高层次人才

成都高新区在国际化发展中的另一个特征,是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吸纳。

高新区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全口径产业总产值1万亿元。对此,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主任缪晓波介绍,光是产值并不能代表一个高新区的水平,成都的计划还包括:聚集科技企业1万家,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万人,专利授权1万件。

而上述三个“一万”的数据目标,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成都高新区发力的主要着力点。

而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来自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

“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非常适合创业企业生长,特别是‘成都新十条’出台,在更大程度上在高校、地方之间,找到一个以创业为驱动的技术转移出口。”

上述言论来自恒图科技创始人段江,其拥有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师从HDR(高动态范围图像)领域泰斗杰克・汤布林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7年,段江作为引进人才回国。在成都创业的几年里,他主导研发的HDR技术、图像增强等数字图形图像技术产品,跻身于Google Play“顶尖开发者(Top developer)”应用行列。

段江所说的“成都新十条”,是指《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该文件在全国首次提出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鼓励高校院所与发明人以股份等方式,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发明人可享不低于70%股权。

除了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这一重磅政策外,“成都新十条”还明确,成都将设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同时,成都高新区在北美、欧洲设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驻外办事处等机构,通过开展海外宣传推介、联合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海外科技创业者到高新区创业。

而成都亦实施了“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共拿出约12.7亿元资金,全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截至目前,已吸引聚集了253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18个顶尖团队来蓉,其中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有167人,入选人数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据统计,“成都人才计划”引进的253名专家持有发明专利957项,所在企业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23亿元,创造税收52.29亿元,创外汇收入9亿美元。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成都高新区逐渐改变了本地人才外流的局面。“此前由于本地产业不能很好的吸纳高校毕业生,因此很多人才都流向了北上广,”林涛称,“而现在成都高新区却成为许多北上广人才二次创业的首选之地。”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