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巴南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发展方向,超前谋划,积极作为,砥砺奋进,勇闯难关,全力推动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战新规模激增4倍,增幅跃居全市第一,为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战新规模连年倍增。巴南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十二五”初起步发展,期间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到2015年,全区战新企业数量达到26家,增加了近一倍;战新产值翻了4倍,达到89.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12.7,提高了8.3个百分点;战新年均增幅达到60.8%,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式增长,增幅跃居全市第一。
支柱产业特色突显。信息通信技术(ICT)、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进一步丰满,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以平板显示为突破口,从零基础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产业,规模达300 -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由散到聚,在希尔安、美国Athenex制药、北大医药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年产值过300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大江井口机器人、宗申无人机、锐斯德自动坑道掘进机等为“巴南智造”平添亮色。
集群招商卓有成效。截至“十二五”末,全区共引进战新兴产业项目72个,总投资额568亿元,达产后产值约662亿元。其中:引进惠科金扬、轩博、智宇创客等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集群;引进智睿生物、美国Kinex制药、重医等龙头企业落地,填补全市医药招商空白,达产形成300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此外,产业链上“小、精、特、尖”等“珍珠”项目争奇斗艳,黄栀子是全市仅有的两种道地中药材之一,中迪医疗远程诊疗影像系统国内同行业领先,艾伯尔系列专利外敷膏产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平台建设初具规模。依托经济园区、麻柳沿江开发区和云计算产业园等三大主要平台,规划总面积53.618平方公里,已建成或正在建设面积达12.99平方公里,初步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5大产业集聚区,并有北大医药、智飞生物、惠科电子、轩博科技、神州通信、北斗等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入驻。建成重庆工程学院创业孵化基地、东原桐麓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巴南区科技文化微型企业创业园、麻柳生物医药园·广泽孵化基地、尚盟创客空间、重庆理工大学“极速超越空间”、重庆工程学院“工创空间”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创智空间”等8个小微企业孵化园或“双创”园,以及宁辉、曙光、劲智等3个楼宇工业园,面积逾200万平方米。
创优环境高效服务。践行“五心服务”,即:热心、耐心、细心、真心、良心,形成企业领导包保、人员靠前服务、诉求限期交办、问题跟踪回访等工作机制,累计收集整理企业的问题和困难114条,全部解决或转交部门办理落实,办结率达100%。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重庆理工大、路睿等在区高校及科研院所与区内优秀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及技术攻关,催生“无人机农药自动喷洒系统”、“智能化锚固设备”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商品化,市场反响强烈。强化资金调度,五年争取市区资金5亿元以上,依托“新工通”发放贷款1.02亿元。设立区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与国开行、中信和英飞尼迪等公司合作,政府投入1.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约70亿元投资,助推战新产业蓬勃发展,取得历史性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