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园内种植的甘蓝长势良好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松 文/图)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在新野县溧河铺镇南河村生态产业园,到处是一番丰收景象。甘蓝种植区内,贫困户祝秋凤和几个工友一边锄着草一边聊着家常,其乐融融。
“现在,既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又能照顾家庭,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攀谈中,祝秋凤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几年前祝秋凤一家老小6口人从淅川县盛湾镇移民到了南河村,分到了8.4亩地。但由于当地农业基础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效益不是很好。怎么利用有限的资源快速增收,实现致富梦想,成为祝秋凤一家人的心病。
转机出现在去年5月份。时任南河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赛红伟与村党支部书记张昭经过认真调研考察,决定引进现代农业项目,规模发展生态农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这一想法得到“娘家人”市商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赛红伟找来河南福之地有限公司对村民进行了现代农业知识和电商营销理念培训。接着,又引来河南常朝农业有限公司,迅速开展流转土地、生态产业园建设等工作。祝秋凤和村里的10多个贫困户成为该村第一批“产业工人”。
“土地流转,‘转’出了农业新活力,也‘转’出了发展方向。”赛红伟介绍,南河村共有移民262户1141人,其中贫困户有30户,他们的收入来源以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为主。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跟村“两委”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一致认为建设生态产业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个很好的出路。于是,他们积极引导贫困户把承包的土地有序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流转,扶持壮大特色产业,搞规模化种植,走园区化发展之路。
“你看,这块地有200余亩,种的是甘蓝,几个月前种的可都是西瓜。”河南常朝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常朝告诉记者,公司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后,根据订单,实行耕、种、收“一条龙”作业。种植过程中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人工除草、生物防治病虫害,每亩土地的效益比农民自己耕种的效益能提高10%~30%。目前产业园内除了甘蓝马上要采摘以外,还有90多亩莲菜快要开挖了。
因为是按有机农业模式种植农作物,加上产业园规模较大,所以产业园的用工人数维持在20人左右。在农活繁忙季节,每天的用工人数可达四五十人。“细算下来,一个人一年下来也有一万多元收入了。”张昭说,为让每个贫困户在信息、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都能得到精准帮扶,该村分批安排贫困户到产业园做工,让他们不仅能挣到钱,还能在那里学到脱贫致富真本领。
按照“公司+农户”模式,河南常朝农业有限公司不仅流转了南河村的土地,还流转了周边3个村的土地。目前,光南河一个村就流转了1420余亩土地,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南河村生态产业园雏形渐具。“看着生态产业园的规模慢慢扩大,每月的工资不断提高,我们干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祝秋凤笑着说,她把家里的土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给了生态产业园,一手拿租金,一手打工挣钱,每当在这里干活,她就会觉得日子很有“干劲”。如今她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来源:南阳日报)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