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会师地会宁:脱贫攻坚与城乡统筹兼顾

2016-10-21 11:27:5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SystemMaster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同时,红色革命历史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甘肃篇(上)

每日甘肃网10月21日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程小旭)会师精神是红军长征留给甘肃会宁县的一笔宝贵财富,如今的会宁,正在发扬新时期的会师精神,抢抓革命老区振兴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立足于当地红色旅游、绿色产业、教育名县等优势,致力于壮大富民产业,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立足当地优势发力脱贫攻坚

会宁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陕甘宁革命老区县。近年来,会宁立足红色旅游资源大县、绿色产业大县等优势,深入推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期间,留下了许多战斗遗址、会师遗迹、历史文物、感人故事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会宁县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确立了“打红色牌,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红色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会宁县已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圣地。

“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926.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82亿元。2015年共接待游客2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2亿元。

会宁县委外宣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在会宁举办的包括中央、省、市、县各个层级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相关活动已有400多场(次),会宁作为“会师圣地”的红色招牌更加响亮,红色旅游综合收入今年将大幅增加。

会宁有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肉羊之乡”和“中国亚麻籽之乡”。

近年来,按照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的目标,会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培育“1+N”产业增收模式,拓宽致富门路,切实解决基础产业缺失的问题,推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极大增强。

会宁县将力争2016年整体脱贫30个贫困村3.29万贫困人口,2017年脱贫35个贫困村3.71万人,2018年脱贫30个村1.96万人,2019—2020年脱贫14个贫困村0.79万人,实现整体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走在会宁县城,但见高楼商厦鳞次栉比,街道上干净整洁、车水马龙,俨然一副现代化城市模样。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会宁县大胆冲破资源匮乏地区办不了工业的禁区,确立了工业经济强县战略,积极探索重工兴商、重商善贾出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两大战略。在发展路径上采取“六个培育”,在发展思路上实施“六大产业”,在发展方式上打造“三区四园”,会宁逐步走向由重农业到兴工业,抓企业到育产业的战略升级之路,通过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繁荣。

会宁县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致力于把会宁打造成商务成本的洼地、创业发展的高地和投资效益的福地,不但吸引了外地客商来此投资兴业,也吸引了一批在外地的会宁籍人士回乡创业。甘肃西雁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昶磊是会宁人,原本在西安打拼,回乡后创办了西雁集团,为当地解决了一大批就业岗位。

会宁县委外宣办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返乡创业在会宁已成为一种趋势。招商引资不仅带来会宁经济总量的提升,财政状况的改善,城市建设的加快,还促进了全县以就业为主的民生改善,带动交通、餐饮、建筑、农产品等行业快速发展,也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2015年拓宽和新修城市道路8公里,新建滨河东路、会师南北路等道路污水管道115公里。棚户区改造回购安置住房2562套26.3万平方米,落实棚改资金4.59亿元,新建廉租房272套1.36万平方米、公租房110套1万平方米。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7%。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