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村整合周边22户贫困户搬迁进入宽敞明亮的新居
1000户生态移民入住集宁现代物流园区移民楼
精准扶贫户张富民一家通过政府扶持发展奶牛养殖
生态扶贫搬迁建设项目移民村
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兴大业集团公司通过牲畜托管托养分红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扶持
集宁区下辖一乡一镇,共有25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常住农户5728户、常住人口12705人。
到2015年底,集宁区符合国家标准的贫困户人口215户、455人。按照上级下达目标任务,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工作,截止目前集宁区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8190元以上(2016年国家脱贫标准人均纯收入3100元)。
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扶贫攻坚是党和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方略,也是集宁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区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专门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一乡一镇成立了扶贫工作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同时组建了24个扶贫驻村工作队。全区共有230名副科以上干部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区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安排部署扶贫工作,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了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
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办的队伍建设,集宁区扶贫办机构设置为正科级,领导职数按一正两副配备,编制6人,实有人数8人。
认真摸底调查,精准识别
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建档立卡的工作安排部署,从2014年开始集宁区扶贫办会同一乡一镇对贫困户进行了摸底调查,经过“两公示,一公告”精准识别,2014年实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60户1751人,经过2014年和2015年的脱贫,到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仍有215户455人。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标准全部录入国家建档立卡扶贫信息系统,同时一乡一镇和村委会扶贫办都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资料。各乡镇村委会扶贫办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台账脱贫计划、脱贫措施和工作台账,制定了帮扶措施和453扶贫,作战挂图。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为做好扶贫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贫困户的三本台帐,新上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通过手机客户端、大数据分析等措施,强化了对扶贫工作的监控和干部帮扶工作的监督。
精准施策,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
2016年根据集宁区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人一策,一人多策”充分发挥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叠加效应,不同贫困状况分类扶持,按照“五个一批”方式,采取社会保障全覆盖,教育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生产和就业、医疗救助扶持等多种扶持方式,累计叠加1621人次(社会保障455人,医疗救助233人,教育扶贫50人,发展生产423人,就业安置75人,危房改造74户128人,易地搬迁125户257人)。
社会保障兜底扶持方面: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自治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截至目前,已享受低保205户431人(不包括五保及享受其他政策的24人),每人每年3419元,新纳入人口从2016年1月起补发,共发放低保金140万元。
医疗扶持方面:疾病是集宁区贫困人口主要致贫原因,患大病、慢性病233人,占贫困人口51%,医疗扶贫是集宁区扶贫的重要举施,在认真落实上级已出台的医疗扶贫政策外,还专门制定了《集宁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救助补充规定》(试行):贫困人口在集宁区属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免收押金,医疗费用报销不设起付线,目录内费用100%报销。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商业保险公司的大病保险。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
教育扶持方面:贫困家庭13名小学生按每人每年2970元、6名初中生按每人每年3510元、10名高中生按每人每年6050元、21名大学生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规定给予了助学补贴。贫困户31名(高中、大学生)在校学生按每人每年300元的标准补助了交通费,贫困家庭10名普通高中寄宿生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补助了住宿费。2016年集宁区教育扶持共发放助学补贴35万元。
发展生产和就业方面:针对集宁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就业安置,在实施“十个全覆盖”的25个村委会和自然村中安置保洁岗位32人(标准为每人每年6000元)、公益林护林员30名(标准为每人每年3000元),在其它各类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外出的务工人员13人,共计75人。二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对有发展生产愿望和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10户25人,采取“菜单式”产业扶贫,由贫困户自主选择种植业、养殖业和仓储等项目发展生产,政府利用“三到村、三到户”资金予以扶持,人均补贴1.5万元,投入37.5万元。对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和龙头企业合作、进行牲畜托管托养分红的方式扶持,投入帮扶资金597万元,用于购买牲畜并托管到龙头企业,每年人均增收2500元,2016年39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分红99.5万元。
金融扶贫工程方面:2016年积极协调中国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开展金融扶贫富民贷款项目,帮助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农牧民开展贷款。共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他农牧户155户发放贷款580万元,为雪原乳业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470多万元,促进了集宁区农牧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种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从发展生产当中增加了收益,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后劲,使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方面:新建贫困户移民房125户、安置257人,投入资金260万元;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户74户、安置128人,共计投入104万元。目前两项工程已完工,贫困户已全部搬迁入住。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吸纳作用,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进城脱贫
集宁区除实现自身贫困人口脱贫,还要依托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公共服务优势这两大优势,推行五种模式,吸纳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企业引领模式。充分利用民丰种业、内蒙古双汇等22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可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5000个,辐射带动集宁及周边旗县农户20万人。
项目带动模式。通过国际皮革城、国际商贸城、丝路文化博览园、皮件产业园等项目,在建设期间可提供农民工岗位1.6万人,建成运营后可安排就业7700多人,带动其他上下游产业就业人员1万余人。
就业扶贫模式。通过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和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等形式,使近万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中心城区创业就业园区共吸纳2.8万人实现就业(其中周边旗县人员8000多人)。中心城区市政设施建设可使集宁及周边旗县农民工4万余人就业。
公益保障模式。积极开发城管、园林等公益岗位,可辐射带动周边旗县农民工1.6万人。
无土搬迁模式。集宁现代物流园区9栋移民楼已实现入住,同时完成了学校、社区、超市等公共服务配套,引导集宁及周边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1000户、2978人迁入园区。
2017再发力
2017年集宁区将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进一步巩固2016年取得的脱贫成效。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动态监察工作,对因病、因灾等原因返贫、致贫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到贫困户建档立卡系统中,切实做好帮扶工作,落实帮扶措施,使贫困户尽快实现稳定脱贫,做到扶贫工作不漏“一村”一户”一人”。““
二是进一步落实“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实施,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益,使贫困户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加大产业扶贫工程实施力度,通过贫困户意愿“菜单”式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富民贷”和“强农贷”扶持和促进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他农户发展生产增强后劲,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和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整体脱贫。
亮点回放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集宁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上级要求,认真研究,周密部署,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干部包扶、政策保障等多个途径,明确了工作目标、压实了工作责任、取得了明显效果,做到了精准脱贫。
率先实施了区属医疗机构免押金住院、免起付线报销等医疗保障政策
疾病是集宁区贫困人口主要致贫原因,患大病、慢性病233人,占贫困人口51%,医疗扶贫是集宁区扶贫的重要举措,在认真落实上级已出台的医疗扶贫政策外,集宁区因地制宜,经过反复讨论、认真研究,专门制定了《集宁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救助补充规定》(试行):
一是贫困人口在集宁区属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免收押金;二是医疗费用报销不设起付线;三是目录内费用内100%报销。有效减轻了贫困户的医疗负担,极大地方便了贫困户的住院治疗。
此外,集宁区贫困人口按上级要求全部参加商业保险公司的大病保险。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
实实在在推进了产业扶贫
一是实施了“菜单式”产业扶贫。由于集宁区的贫困人口大多是年老体弱、身患疾病,有劳动力的不多。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对有发展生产愿望和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10户25人,采取“菜单式”产业扶贫,由贫困户自主选择种植业、养殖业和仓储等项目发展生产,政府利用“三到村、三到户”资金予以扶持,人均补贴1.5万元,投入37.5万元,使贫困户选到了合适的产业,依靠自我发展生产实现脱贫。
二是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产业。对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和龙头企业合作、进行牲畜托管托养分红的方式扶持,投入帮扶资金597万元,用于购买牲畜并托管到龙头企业,每年人均增收2500元,2016年39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分红99.5万元。
贫困人口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
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自治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了社会保障兜底扶持。截至目前,已享受低保205户431人(不包括五保及享受其他政策的24人),每人每年3419元,新纳入人口从2016年1月起补发,共发放低保金140万元。
贫困户危房全部进行了新建或改造
经摸底,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共有危旧房199户,全部进行了新建或改造,其中:新建贫困户移民房125户、安置257人,投入资金260万元;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户74户、安置128人,共计投入104万元。目前两项工程已完工,贫困户已全部搬迁入住。
率先新上了扶贫大数据平台
为便于工作管理,与河南晨华科技公司合作,于2016年9月新上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并定制了手机APP,可以随时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包扶工作中一些问题通过系统上传到相关单位进行处理,干部包扶工作情况也可以直接从手机上传到系统中。下一步要扩展系统功能,做到扶贫动态管理和乡村人口信息实时更新。
认真规范了贫困户的“三本帐”
在扶贫工作过程中,集宁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外地好的做法,认真规范了贫困户的“三本帐”(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帐),而且要求村委会、帮扶干部认真填写,通过查阅“三本帐”,能够清楚了解贫困户的脱贫过程、收入情况、干部包扶工作情况。
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思路
积极与金融部门和龙头企业联系,准备利用扶贫贴息和扶贫担保两项政策,为龙头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企业将一部分收益返给贫困户,有效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经与雪原乳业和银行多次对接,已形成一致方案:贫困户向银行每户可贷款5万元,政府贴息,然后贫困户用这5万元购买进口奶牛,新购的奶牛托管到雪原乳业,每户每年可获得托管收益7500元。此外,扶贫办以金融贷款风险补偿金担保,雪原乳业向银行贷款,企业这部分收益拿出一部分分给贫困户。目前,农户的贷款协议已经签署完毕,企业向银行的贷款手续正在办理。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吸纳作用,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进城脱贫
集宁区除实现自身贫困人口脱贫,还要依托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公共服务优势这两大优势,推行企业引领、项目带动、就业扶贫、公益保障、无土搬迁等五种模式,吸纳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