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中西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成都高新区无疑是西部经济在开放崛起过程中的一只领头羊。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六家试点园区之一,2015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全国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不久前,成都高新区公布了2016“年报”。2016年,成都高新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揽,瞄准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奋斗目标,全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11亿元,增长8.5%,总量占四川省的4.4%;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升至全国第3位,仅次于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在区域经济开放及新动能培育方面展现了突出的带动辐射作用。
保护知识鼓励创新
近日,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了合作共建国际菁蓉创新中心的签约仪式。未来,双方将建设先进无线通信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机器人研究中心、信息地学研究中心、信息医学研究中心、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等数十个跨学科特色研究中心,提高知识成果“转化率”。
在世界范围内,“斯坦福+硅谷”模式是最早最成功的创新集群形式。作为全球最早设立和最有影响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美国硅谷的前身实际上是斯坦福大学的工业园,全球不少IT巨头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的,比如惠普、思科、雅虎、Google、英特尔等。反过来,硅谷在促进斯坦福大学发展和集成电路领域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指出,成都高新区将依托多个领域的改革举措增强对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的吸引力,把国际菁蓉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双方的合作将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育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引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来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科技创新,那么“产、学、研、用”的结合就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谁掌握知识产权,谁就牵住了创新牛鼻子。”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竞争已经成为比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层次更深、技术水平更高的竞争。
在知识产权保护和鼓励创新方面,成都高新区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设立聚集、业务开拓、人才培育、提质升位等给予全方位支持,有力提升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2016年,海内外顶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汤森路透、罗思(上海)咨询、北京康信知识产权、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智慧芽信息等与成都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的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全球领先的专利数据库和专业技术情报挖掘分析软件将被引入成都高新区,帮助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创新产出。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各类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诉求必然同步上升。成都高新区人民法院获批成为对部分知识产权案件具有管辖权的基层法院,积极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依法有效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近4年累计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899件,结案率达到94.66%,有效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软环境。今年,成都高新区还将推进与国际标准化组织(CISO)合作,加快接轨国际的步伐。
2016年全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24833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703件,新增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1项,增幅达137%;全年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5200家,在孵科技型企业总量达12700余家,各类型企业存量达83371户,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还与享有法国“硅谷”之称的索菲亚科技园结为“姊妹园区”。柔性引进了邵斯达克、夏普莱斯、约翰・戈登、毕晓普4个诺贝尔奖人才团队,聚集国家“千人计划”102人、四川省“千人计划”281人,人才总量达26.9万人。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