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站在2017年的4月,沿着时间轴,回忆着六盘水5年前的印迹。人们或许会这样分享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
“四省立交桥”地位更加突出。月照机场通达全国15个城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0公里,世界第一高桥——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沪昆高铁让这座城市进入高铁时代。
“中国凉都”的内涵更加丰富。六盘水用好、用活“凉”资源,不但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夏季国际马拉松,更创造性地建成“南国冰雪城“,填补了南方滑雪空白,让康体养生新业态落地生根。
“美丽乡村”面貌更加迷人。在已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三变”改革引领下,广袤的农村大地焕发新活力,农村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也由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变成昂首挺胸的“股东”。
……
每一点变化,都凝聚着汗水与心血。
每一点进步,都饱含着努力与创新。
五年,弹指一挥间。所有的汗水与心血,所有的努力与创新,都深深地印在了339万六盘水人的心里,也深深地刻在了9965平方公里的凉都大地上。
北盘江大桥。
湿地美景。王立杨摄
雪上飞舞。
五年一回眸辉煌耀征途
对于一座“全面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市”的城市而言,看得见的是变化,看不见的是那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和一张张光鲜的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13.7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325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33.69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624.14亿元,年均增长26.1%;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07.75亿元、935.56亿元,年均增长15.9%和17.5%。
作为省内国土面积最小的市,六盘水所辖的四个县区个个“争气”。盘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西部十强县,位次逐年前移;钟山区、水城县、六枝特区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读数字,看名次,透出的是这座城市的精气神。而一个个事实的“罗列”才是有力的支撑。
脱贫攻坚。五年来,六盘水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作出“决战三年、摆脱贫困”决策部署,制定“33669”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推进“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建设,实现68个贫困乡镇摘帽。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44万户5.62万人,实现搬迁移民稳定就业1.16万人。建立“五定五看”精准扶贫评价体系,建成大数据“扶贫云”平台。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创新扶贫机制,探索建立“211”集团帮扶模式,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正在形成。
转型升级。五年来,六盘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5个100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80.7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5.2∶62.7∶32.1调整为2016年的9.6∶50.2∶40.2。在一产上,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获批创建六盘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大力实施“3155工程”,粮经比由70∶30调整为32∶68;新增省级农业园区29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9家、省级龙头企业45家;获得“三品一标”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证书30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1个。在二产上,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获批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煤炭产业“四个一批”,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80%,煤矿机械化开采率达到69%;推进煤气共采一体化发展,煤层气综合利用率达到43%。大数据、大健康、新型建筑建材等新兴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产值达到263亿元。在三产上,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中国凉都”山地旅游升级版,冬季滑雪、康体养身、山地运动、农旅文融合等旅游新业态从无到有、势头强劲,建成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1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41.9%、39.1%,实现“井喷式”增长。
城乡一体。五年来,六盘水坚持产城景互动共融,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四域统筹”“八规合一”,加快两个“三地同城化”发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5%。建成内环快线、机场高速等城市主干道路,地下综合管廊、水城河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建成6个城市湿地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市中心城区城市山体保护和景观提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61平方米。打造34个特色小城镇,六个小康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31.4亿元。建成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2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1个,9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改革开放。五年来,六盘水谋划重点改革专题292个,出台方案252个。其中“三变”改革被成功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全省农村改革示范样板并在全国推广,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稳步推进,建成市级和3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13项,下放审批事项134项。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教育卫生、司法体制、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六盘水海关开关运行。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成功举办“青年·生态·扶贫——‘三变’改革中的青春力量主题论坛”、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妥乐论坛等主题论坛。引进500强企业27家,累计完成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3075.27亿元。
生态文明。五年来,六盘水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面积336.59万亩,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363.0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2.77%。创建省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村24个。建成19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和81.06%,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8.66%。
……
一个个精彩的亮点,让转型发展的正能量充盈着凉都大地。
一件件印象深刻的大事,让魅力凉都的“好声音”回荡在每一个人的耳畔。
五年再展望前景更美好
过去五年,一座城市的精彩铸就。未来五年,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六盘水。
新一届市委班子誓言铮铮: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坚持已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不变,坚持既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不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变,坚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变,坚持现有的力度节奏不变,聚焦聚力把六盘水的事情办实办好,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面对摆脱贫困的攻坚期、改革开放的机遇期和同步小康的关键期,六盘水给未来五年画下了这样的蓝图:弘扬“三线”精神,深化“三变”改革,全面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市。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只剩下一件事:干。
怎么“干”?六盘水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把脉当下的困难和矛盾,突出抓好“五个聚焦”。
聚焦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六盘水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市这个总目标,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化”的“四化”上下功夫。具体的路径也很清晰:围绕“383”目标,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三年会战;围绕“181”目标,大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三年会战,围绕“181”目标;围绕“131”目标,大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重点补齐教育发展、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三块短板”;围绕到“十三五”期末,城乡居民收入比要缩小到2.5:1以内这个目标,做到资源向农村倾斜、政策向农村倾斜、人才向农村倾斜,职能向农村倾斜;深入推进以城带乡,坚持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原则,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高效、有序流动,构建协调联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聚焦深化改革。未来五年,六盘水将始终保持改革定力,除继续深化拓展“三变”改革之外,还着力抓好以下重点领域改革:在工业上,深入推进煤电联营体制改革。大力构建煤电联动、水火互济的能源保障体系,推动能源工业稳定安全可持续发展。抓好资本化经营,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资本、以资源换产业;抓好一体化发展。建立稳定的电煤供应保障长效机制,形成坑口电厂的合理供煤半径。建立“煤、电+产业”长效机制,促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抓好循环化推进,高举循环经济发展大旗,大力推动煤、电传统产业向精深加工、配套加工转变,全力打造一批“煤、电+”循环经济园区、企业、项目,实现变废为宝、吃干榨尽的循环发展模式。在投融资上,以“投融建、借用还”一体化为保障,全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广PPP模式,切实做好旅游、医疗、养老、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领域项目包装策划,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市级PPP项目总库;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企业债券、基金等直接融资的比例,力争绿色债券等新债种发行落地,加速推进凉都“三变”扶贫产业基金相关工作,充分利用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我市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等产业的发展;加强投融资平台公司监管。建立“投融建、借用还”一体化机制为前置条件,推动政府性投融资公司市场化转型,进一步完善“借用管还”一体化机制,让政府性债务更加规范。与此同时,六盘水还将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教育卫生、司法体制、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厚植六盘水改革发展新优势。
聚焦突出问题。未来五年,六盘水将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着力破解发展中的痛点难点:解决好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的问题。作为“一带一路”、滇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的双向桥头堡,六盘水将加大“走出去”力度,进一步提升开放意识;进一步发挥开发平台作用,主动融入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用足用好六盘水海关、凉都消夏文化节、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六盘水分论坛、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妥乐论坛、冰雪活动等重大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气候凉爽、空气清爽“两口气”优势,筹办好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年会以及全国气候发展高端论坛,持续提升“中国凉都”品牌影响力;解决好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的问题。坚持煤炭产业作为战略性基础产业定位不动摇,按照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总体思路,坚持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两条腿”走路,“喜新不厌旧”,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老树发新芽”,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让传统产业焕发勃勃生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足用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这“两张大牌”,加强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特色农产品,让绿色优质农产品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红利,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推动线上线下结合,让更多的凉都绿色经济风行天下。做足做好凉爽的天气、清爽的空气“两口气”这篇文章,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集镇,景区景点、乡村康养休闲产业基地,形成“冬到三亚,夏到凉都”旅游品牌。
聚焦民生改善。未来五年,六盘水将下更大力气抓好脱贫攻坚,以超常规举措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减贫任务抓在手上,按照“入户调查实、帮扶责任实、基本信息实、政策宣传实、各种算账实,产业到户准、就业选择准、技能培训准、思想发动准、保障到户准”的“五实五准”要求,以“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为重点,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以过硬的作风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
聚焦作风建设。未来五年,六盘水上下将进一步改进作风、以上率下,强化宗旨意识,增强民生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为民干事创业。
光荣的使命,鼓舞着339万凉都人民砥砺奋进。
光明的前程,鞭策着六盘水上下一心勇往直前。
未来五年,六盘水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努力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市,奋力谱写六盘水新的精彩篇章!(作者:陈诗宗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