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邀知名专家提供战略支撑

2017-04-24 11:22:11  来源:中国网  作者:何远发

中国网4月22日湖南讯湖南省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召开《长沙2049战略规划》专家研讨会,邀请湖南省内外城市规划知名专家给长沙的发展献计献策,为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战略支撑。长沙市副市长廖建华出席会议。

《长沙2049战略规划》提出,长沙应坚持竞争力和吸引力两根主线,以建设“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国际文化都会”为发展愿景,将长沙打造成文化之都、服务之都、智造之都、品质之城,实行“区域开放、文化升级、经济创新、空间重组、品质提升”核心战略。

区域开放战略:构建“3+5”长沙大都市区

区域开放策略之一就是构建“3+5”长沙大都市区,增强要素集聚配置能力,“3+5”大都市区即以长沙为中心,包括2个副中心城市(株洲、湘潭),5为5个节点城市(浏阳、宁乡、韶山、湘阴、醴陵)。

根据战略规划,到2049年,强化“一体”中心城市,培育“两翼”节点城市,增强对外辐射功能。构建市域多向对外交通体系,支撑交通物流中心建设。高铁枢纽方面,包括渝长厦升级,谋划京广第二通道和长沙至九江高铁,建设河西高铁枢纽,形成东西两大复合枢纽;空港枢纽方面,长九高铁接黄花机场,建设空铁复合枢纽;推进第二机场选址建设;加强与岳阳三荷机场的分工,形成“南客北货”航空布局;水港枢纽方面,依托霞凝港,联合岳阳港,培育水铁公联运枢纽,承载自贸区功能等。

文化升级战略:不断升级长沙的文化内核

实施“文化+”,支撑长沙创新创意中心建设。其中“文化+大众娱乐”,联手新媒体与互联网,以“快乐中国、大众梦想”为主体,打造中国大众文化产品的输出地;“文化+创意设计”,在广告、时尚等领域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塑造更多的长沙创意设计品牌,建设中部设计之都;“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策划国际文化大事件,引进标志性国际文化交流产品,建设内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营造高品质文化空间,提升国际文化城市属性。其行动抓手有建设中央文化核、马栏山文化创意集聚区、苏托垸文化湿地公园、解放垸湘江媒体小镇等。

经济创新战略:产业+人才+科技

构筑创新驱动产业体系,支撑智能制造中心建设。以长沙“本土企业+高校院所”的创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融合发展。

人才倍增,增强人才吸引力。重点吸引本地高校学生、外出务工优秀人才和全国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对人才在创业基金、住房、税收和社会保障方面予以支持。

以长沙科技城为核心,建立“创新-智造”空间体系。长沙科技城作为创新策源中心和转化服务中心,按照“风景环绕、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全域配套”理念组织创新功能。并推动传统园区转型,提升智能化水平和创新环境,承载工业4.0制造功能。

功能重构战略:建构1+4功能板块

明确各板块主导功能。其中主城板块定位为高度复合、高品质的中央活力区,其行动抓手有中央文化核、中央商务区。

东部板块将立足空铁建设两大功能区,承载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其行动抓手有高铁会展新城、临空经济示范区、黄花综合保税区等。

西部板块将依托湘江新区,建设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中心,其行动抓手有国家大学科技城、滨江新城(湖南金融中心)。

北部板块将依托铁水路港,构建区域枢纽和贸易中心,其行动抓手为金霞贸易港。

南部板块将依托绿心,建设承载4.0功能的转型引擎区。

品质提升战略:绿色家园+公交都市+幸福社区

绿色引领方面,构建更稳固的生态结构。在市域层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生态资源本底,204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在都市区层面确立“山水洲城”格局,建设公园体系。

交通提升方面,营造公交都市和高品质慢行环境。“公交+慢行”将成为主导出行方式。2049年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超过50%。构建轨道交通、中运量和常规公交的公共交通三级系统。其中轨道系统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骨干,覆盖主要城市客运走廊,主城区轨道站点600米覆盖半径达到65%,中运量为轨道交通的补充、延伸,覆盖次要城市客运走廊,常规公交为实施公交优先,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

环境提升,积极践行城市建设新理念。低碳城市的目标为2049年碳排放削减80%,能源、交通、建筑、固废领域减排多管齐下。建设海绵城市,采取“渗、滞、蓄、净、用、排”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改变传统治水思维,实施低影响开发。

与会专家对《长沙2049战略规划》前期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战略规划基于长沙实际,做了大量扎实工作。专家们还围绕长沙远景目标与路径、产业发展方向、空间组织模式、城乡统筹与乡村发展、区域地位提升与区域协作等问题纷纷建言献策,为长沙城市未来发展支招。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也将在充分听取专家和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长沙2049战略规划》。(中国网 何远发通讯员 陈暄)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