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龚杰品通讯员孙军 )禁渔期就要结束了,黔江区阿蓬江镇码头鱼巢里的鱼卵已孵化成鱼,成千上万的小鱼聚在一起,围着鱼巢欢快地追逐嘻戏。
为了让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顺利诞生,今年,黔江区在阿蓬江里首次筑起28个人工鱼巢,让鱼游进巢内,到产床上排卵,粘附于水草上。鱼巢周围还建了一层防护网,防备鱼卵的天敌进入巢穴搞破坏,让鱼卵顺利孵化成鱼宝宝。
3月30日上午9点钟,在濯水镇红军渡码头鱼巢点,啪!啪……水声突然响起。守护人龚勇军定睛一看,两条10公斤左右的鲤鱼已来到鱼巢中。一条鱼把身子向上一跃,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扎入水中时泛起漂亮的小水花,随后尾部与水草接触开始产卵。
当日中午,是母鱼产卵最稀疏的时候,护渔人员龚勇军划着舢舨船,慢慢地来到鱼巢边,用手轻轻地托起水草,水草上粘满了晶莹透明的鱼卵。顿时,龚勇军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重庆市淡水渔业工程师熊太云说,从守护人查看鱼卵数量记录的数据来分析,28个人工鱼巢至少共有1500公斤母鱼前来产卵,以每公斤鱼产卵20000枚左右,孵化率80%来计算,28个鱼巢至少有2400万个鱼宝宝诞生。
鱼巢实行24小时守护,28个鱼巢共8人轮班把守。区农委副调研员包亚明说,3月1日进入禁渔期,阿蓬江镇45名注册渔民停止捕鱼,并自愿成为“护鱼人”。45个渔民与37个长期护鱼人一道,在5名渔政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对28个鱼巢实行24小时管护。“护鱼人很艰辛,常常是熬更守夜。”阿蓬江边村民杨昌立说。
近年来,阿蓬江中的一些自然消落带受到破坏,母鱼很难找到附卵的水草,一旦母鱼长时间找不到适宜场所产卵,它就会把肚中的鱼卵直接吸收。为进一步保护野生鱼类资源,加大鱼类自然增殖速度,区农委农业执法大队组织护渔人员,在阿蓬江中首次建起28个人工鱼巢,为野生鲤鱼、中华倒刺鲃、岩鲤、鲫鱼等亲鱼提供仿生态产卵场所,增强鱼类繁殖能力,以丰富阿蓬江水域的野生鱼类资源,提升全区渔业资源涵养能力。通过在阿蓬江中实践取得经验,将在全区河道中全面实施人工扎巢产卵。
阿蓬江是鄂渝两省市土家、苗汉等民族的母亲河,是长江支流。黔江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全区281条河流和23座水库,选派379名“河长”进行守护,由1176名河库保洁员搞水上清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