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高峰竹柳种苗招商

2012-06-20 15:01:28  作者:齐梓涵

记者现场测量竹柳

高峰竹柳是竹柳的更新换代树种,具有生长快、抗性强、高密植等诸多优点。从生物学基因上说,竹柳是多基因组合杂交的柳树新品种,适合我国很多地区栽种,特别适合平原低洼湿滩地。竹柳从育苗、造林、采伐、到深加工整条产业链具有良好的综合效应,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三效并重的综合效应产业。

一、竹柳造林的直接经济效益

1.竹柳造林可以高效开发利用低洼湿滩地,从而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1000亩的烂泥湖地竹柳造林6年的产值可达到6000万至1个亿。

2.竹柳连片造林短期不砍伐在800亩以上可以申请国际环保组织的减碳基金,因为大面积造林可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同时又可减缓当前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

3.竹柳造林还起到涵养水源保护湿地的作用,同时又能够固岸护堤,起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4.竹柳造林是生物法改造盐碱地较好的树种,在我国目前还存有大量的盐碱地需要改造。栽种速生竹柳可以把盐碱地改造成优良的再生国土资源。

5.竹柳造林是治理城市周边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竹柳可以吸毒解毒净化水体,吸收水中、污泥中的污染源磷素、硝态氮等、特别是有毒重金属污染元素。

6.竹柳是良好的园林行道树,因为它没有柳絮,同时可利用速生嫁接其它彩叶柳如红杆火焰柳、金黄金丝垂柳、红叶柳等产生和好的园林效果。

二、竹柳造林与生物质能源

林业能源林是优质生物质能源,柳树是林业能源林的主要树种,高峰竹柳则是多基因组合杂交的柳树新品种,具有速生、高产、抗逆等优点。作为能源树种每亩可密植1~2万株,每亩每年生物产量鲜重可达10~15吨,是普通柳树的10倍。在国外柳树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的主要途径是发电,柳树生物质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发达国家用柳树生物质发电已经有20 年以上的历史。将柳树粉碎后制作成生物质能源颗粒和煤炭混合发电,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降低污染50%以上。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最具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前景的新型生物质能源,用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取暖和生活用能,生物质燃料利用率高,便于贮存,无污染。二是生物质工业锅炉:作为工业锅炉的主要燃料,替代燃煤,解决环境污染。三是发电,可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据统计,2008年全球生物质颗粒燃料销售量达1.8亿吨,市场规模超过500亿欧元。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以年均18%的速度高速成长,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香饽饽

生物质颗粒燃料发展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但透过国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高峰竹柳将在生物质能源中发挥重要作用,种植前景更为广阔。

三、高峰竹柳是最好的纸浆来源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进行了竹柳材性纤维质量及制浆性能的研究,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高峰竹柳材质色浅且密度适中,木粉自然白度比杨树高,竹柳木材的纤维质量较好纤维长宽适中且柔软。符合制浆工业对木材要求。根据竹柳木材密度和材质白度分析,该原料适宜做高得率化学机械浆。竹柳可以作为纸浆材合理地种植并开发利用。

除此之外,高峰竹柳还具有如下特性:一是高峰竹柳可以高密度栽植,如果作为纸浆林种植,每亩可栽种2000至5000株;二是生长快,每亩种植667到335棵,肥水管理跟上,四至六年平均胸径可达20公分以上,高度达20米以上,单株竹柳的材积达0.4立方米,是速生杨的1倍。作为纸浆林种植,2至3年砍伐经济划算产量高;三是抗性强:竹柳最佳立地条件是低洼湿滩地,我国有3000多万公顷的低洼湿滩地荒废着,既不能种植其他作物又不能养殖。这些地方种植竹柳将会出现高效烂泥经济的奇迹。高峰竹柳研究院正在素有千湖之称的湖北进行高峰竹柳高效烂泥经济栽培模式的研究。这些地方也常常是季节性淹水的区域,但高峰竹柳经水淹2至3个月仍然正常生长。

总之大面积种植速生竹柳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举,其综合效应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竹柳的深加工产业将深远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高峰竹柳产业集团公司

安徽阜阳万里常青苗木生产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皖阜阳市经济开发区申寨社区办公楼1—3
公司网址:www.gaofengbw.com www.6002853.com www.ahmgzl.com
话:0558—2220627 2226800 2226697 15855582853 15955852853

责编:早生 李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