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监护不力教育缺失

2012-05-03 11:55:55  作者:SystemMaster

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当前,政府和社会舆论都在关心农民工流动子女在城里就学的问题,但更大一个弱势群体———农民工留守子女在农村的生活学习和安全健康等状况又如何呢?为此,笔者对地处苏北农村留守子女进行了专题调研。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子女亲情需求严重缺失。由于常年在外忙于打工,农民工平时回家次数很少,经调查显示,其中一年内仅在春节回来的占82.3%,还有17.7%两到三年才回来一次。由于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及沟通,使得亲子关系会出现障碍,亲情关系缺失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子女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但是,留守子女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农村父母文化程度小学学历或初中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因此,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于监督子女学习,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力,监护人本身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的家庭监督作用,再加上孩子自身心理存在问题干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女自控力的形成。
监护环境令人担忧。留守家庭中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隔代监护成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尽管隔代亲人也愿意照顾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很多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调查中不少亲戚也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
在教育态度方面,严重缺乏良好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只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非但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反而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因为爷爷奶奶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容易使孩子性格放纵,不服管教;而亲戚仅仅希望维持留守子女的生活,能有所交待就可以了,因此也是疏于管教。甚至有些孩子还产生了“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孤僻内向、胆小怕事的性格特征。
安全健康隐患凸现。众所周知,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比较复杂,安全隐患诸多。对留守子女来讲,安全、法律和生理、饮食健康等方面知识是他们安全防范以及保护自我健康的重要手段,但对留守子女调查结果中显示他们严重匮乏该类知识。农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安全健康观念非常淡漠,对生理知识方面难以启齿。这些因素导致了留守子女安全健康知识处于真空状态。由于留守子女缺乏防范生活隐患的武器,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必然会面临着很大的危机。特别是每年的暑假期间,由于监护人对孩子监护不力,致使孩子出现溺水或突发事故死亡的事件经常发生,严重威胁着留守子女的健康安全。
教育网络缺失,教育理念落后。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教育本身是一个网络的概念,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国农村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比较薄弱,这也是留守子女教育状况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留守子女本身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没有给予相应补充。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农村基层教师资源缺乏等因素影响,全方面教育效果甚微。再加上有的乡村学校应试性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留守子女甚至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立无助。


对策与思考


今天的留守子女问题就是明天的农村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很综合、很复杂的教育问题,并非凭借某单一主体在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依赖监护人、外出父母,依靠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紧密协作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思考: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问题。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调整力度,设法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通过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减免现有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并在城市享受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使父母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条件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片面观念,要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即使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也应固定一位专门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当两人都出去时则要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具体说来,就是要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并在沟通内容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所有这些努力都可以实现情感补偿,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创新家长学校模式,拓宽关爱平台。为提高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水平,以隔代家长学校、“代家长”学校为平台,不断提升对祖辈等临时监护人的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理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同时,抓住节假日及农忙季节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亲子家长会,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增强家长的监护人意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
开辟家校联系新途径,丰富实践活动形式。以学校和村委会为单位,定期向留守儿童父母寄发书信,让在外务工的父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开通“师长电话”,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同时规范开展家访、家长座谈、家长会等活动,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有效模式,努力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挖掘亲子交流新渠道。通过开设“亲子邮路”、“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信、通电话;通过组织部分留守儿童到外地探望打工父母、爱心电话亭等联系形式,铺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感受父母艰辛,消除情感隔阂,增强自立自强意识。
加强教育阵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监护体系。加速推进融文化、科技、艺术和信息技术于一身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定期组织集教育性、知识性为一体的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另以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场所为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加深留守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丰富充实“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

【相关链接】

谨防留守儿童变问题儿童

刘刚只


暑假即将到来,对于大批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努力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同时,并没有想到,长期以来把孩子留在家里,导致孩子教育上的缺陷和亲情上的缺失,使不少儿童成为问题儿童,值得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
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
在留守儿童现象短时间内还不会消除的情况下,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最大程度的补偿。而根据现在社会的具体的情况,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都对留守儿童给予最大的关注,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做些事情,这是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比如,各级党委、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比如,学校可以同基层组织联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比如,社会团体可以发挥自身的凝聚力,组织协调社会各界给留守儿童尽可能多的帮助等等。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迫切的,同时是很困难的,也是社会必须做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加以切实的关注,做好自己能做的,我们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真正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