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十一五”期间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12-04-25 17:54:54  作者:SystemMaster

“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土台子、黑屋子”、“毒奶粉、假白酒、假种子”,这些曾经是农民消费环境的真实写照,但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十一五”期间,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市场,连续5年1号文件进行部署,商务部认真落实,把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市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历经充分调研、酝酿和讨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了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大幕。“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3亿元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延伸流通网络,把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方式送下乡,把新型商业业态送下乡。目前,连锁化农家店达52万家,覆盖80%的乡镇和65%行政村,年销售额近30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大大完善,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实施标准化改造,推动农村消费环境升级

——超市下乡改善农民消费环境。标准化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夫妻店、小卖部经过标准化改造,传统的“土台子、黑屋子”被打破,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引进来,农村商业面貌明显改善:统一标识、易于农民识别;统一布局、窗明几净,商品摆放整齐;统一采购,商品丰富;统一经营模式,明码标价,开架售货。

——放心农家店保障商品质量。一批知名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他们知名度高、具有较强的经营实力、完善的管理制度、诚实守信的经营道德,坚持“无假货,件件请放心”的质量承诺,通过统一配送的方式把商品送到农村,农村商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为农民消费系上了“安全带”。目前,农家店统一配送率达到50%以上,据调查,95%的农户认为农家店商品质量提高了。

——商品丰富方便农民消费。传统夫妻店经过标准化改造后,经营面积大幅增加,全国农家店营业面积近4000多万平方米,平均单店面积20平方米以上;经营品种大幅增长,平均单店品种400种以上。许多农家店还针对农民消费特点,增设了农村市场必需品,经营自行车配件和雨靴、胶鞋、草帽等农村传统适销的消费品,满足了农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所需商品,“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的购物模式得到改变。

搭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重新构建农村流通体系

连锁经营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组织化程度高等特点,是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在流通领域的体现,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其意义不仅仅是促进农村传统商业设施的升级换代,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也不仅仅是繁荣农村市场,而是在市场机制下,对农村市场体系的重新塑造。

——编织了城乡商品流通网。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一定程度上是修建城乡商品顺畅流通的“高速公路”。依托流通网络可以发展“一网多用”,打通城乡流通瓶颈,推动城乡商品流通迈入快车道。一方面,把工业品和服务送下乡。不仅有日化、食品、药品等商品,也有邮政、电信等无形服务。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宝洁、立白、中国邮政公司、农行等积极为农村市场“量身订做”商品和服务,努力满足农村消费需求。部分乡镇农家店还逐步发展为以超市为主导,集购物、餐饮、娱乐、商务、家政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另一方面,把农产品收进城。在工业品送下乡的同时,探索收购农产品进城销售,实现双向流通。例如山东家家悦超市依托在农村发展的农家店,发展农产品基地37万亩,年收购农产品64万吨。

——夯实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支持建设2667个物流配送中心,每个县平均拥有0.9个,覆盖城乡、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加速形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增加,大大改变了农村缺乏配送中心、物流成本高的状况,破解农村市场开拓难题,增强商品向农村的配送能力,促进了农村配送率的提高,农村物流成本的降低。

——壮大了农村流通企业。一批企业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根农村发展商业,走出一条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湖北富迪公司从地区性企业发展为员工9600多人、门店500多家、年销售额23亿元的大型企业。“万村千乡”实施企业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中,都活跃在一线,是保障市场供应的骨干力量。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商业发展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社会就业,带动就业近180万人。

当前,城乡统一、竞争、有序、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市场机制作用的完全发挥仍然任务艰巨。“十二五”期间,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开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新篇章,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