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压弯了稻杆的腰。在晨光之中放射出丰收的光芒。
这两天,在张家港永联村的田间小路上,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方宁,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坚等带领来参加中国农业论坛首届年会的代表一路走来。他们兴致勃勃地考察了永联现代农业与花卉基地、永联小镇、江南农耕文化园等地,感受着新农村鲜活的巨变。
方宁对永联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行以工哺农、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予以充分肯定。他认为,永联村经过40年的团结奋斗,新农村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永联不仅以工业致富,现代农业也蓬勃发展,在建设新农村、弘扬农耕文化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中国其他地区“三农”工作很有借鉴意义。
也正是因为永联村在“三农”发展上的样本价值,国务院参事室决定于10月30日—31日在张家港永联村举办“首届中国农业论坛”。
25%集体股份诠释“中国特色”
位于张家港长江边的永联村,1970年通过围垦江滩、成陆建村,由于地势低洼,易涝易灾,村民生活十分贫困。改革开放后,小村庄建出了大钢厂——永钢集团,被费孝通赞誉为“华夏第一钢村”。
走进“钢村”,如同进入了绿色农庄,这里的绿化覆盖率达45%,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钢村’。
这座绿色钢村,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三农”专家眼中,不仅是苏南农村发展模式的缩影,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成功范例之一。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昌平在论坛上显得格外高兴,他一直思索的“中国难题”,在永联找到了答案。
这位因“向朱总理说实话”而成名的“三农”专家,评价永联的时候也是实话实说。他认为,永联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永联与农民构建的“利益共同体”依然存在,今天的农民因为能共享村社企业提留,共享土地所有权收益,能共享改革成果,所以很幸福。
李昌平口中的“利益共同体”,在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心中就是那“25%的集体股份。”
2002年,永联从实际出发,没有将集体资产一卖了之,而是搞“村企合一”,在公司改制时留出25%股权给村集体,由此保证了村集体每年可从企业盈利中分得巨额红利。
“25%的集体股份,是永联村的标志” ,吴栋材深有体会地说:“新农村建设没有集体资本,是很难的。正是这25%的股权,才让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5%的集体股份,成为今天永钢集团反哺村民的理由和物质基础,也是永联最具特色的一个标志。
“六个化”解读新农村之“新”
新农村到底“新”在哪里?
家家户户住“小别墅”,曾被视为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准。但在永联村,这个位列“苏州首富村”的地方,与会代表们没有看到成片成片的别墅,取而代之是的诞生在农村的超大型小区——“永联小镇”。
“永联小镇”既是一个居住功能完善的小区,又拥有教育、文化、商业、医疗、污水处理等综合功能,是一座“村中城”。
“不能让农民扛着锄头上20多层的住宅楼,居住集中化后,必须要使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惠芳认为,农村的工业化不是农村的工厂化,而是农业的工业化。
为实现这一目标,永联村确立“六个化”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标准: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这“六个化”构成了永联新农村建设中“新”字的完整体系,实现着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四个96%”更是折射永联的人本情怀:全村96%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96%的耕地实现了集体流转,96%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96%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保障。
“一幅由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构成的中国特色农村现代画。”这是代表们走进永联村时,在路口大型广告牌上看到的宣传语,也是永联人的美好愿景。
这一美好的愿景让身为“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非常感叹,他称:“永联模式”对于小岗村未来的发展很有启发。
作者 周建琳 武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