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农民持续增收难在哪?

2012-04-25 10:49:04  作者:SystemMaster
伴随着惠农支农政策相继出台,农民收入保持了6年的持续增长势头。在欣喜的同时,应当冷静地看到,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农民增收的难点在哪里?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途径还有哪些事要做?

外出打工、多种经营仍是增收主渠道,专业合作社作用明显

“打工赚钱比较快,单靠种地增收很难。”孙福利说。5年前,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永安满族镇永兴村农民孙福利一家6口的年收入一共1万多元。然而,他的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后,一年家里收入就增加了2万元。
对那些家里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来讲,增收就靠养殖业了。钱士臣是绥化市庆安县民乐镇民乐村农民,家里有20亩地。5年前,一家人年收入只有2000元。“我家劳力少,不能外出打工。种地的收入既要供孩子上学还有各种人情开支,入不敷出啊!”谈起以前的境况,钱士臣有些无奈。不过,他们家窘迫的生活在3年前发生了改变。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帮他贷款养了7头母猪,一年下来他就还上了2万元的债务。2008年,他家的母猪增加到12头,另外他还养了170头育肥猪。那一年他赚了6万元。
最近5年,随着农业相关税费取消,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负担大幅减轻,这为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带来了增收的动力。
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段广成是绥化市望奎县先锋镇群锋兔业养殖服务协会会长,目前该协会已发展会员136人。绥化市有关部门统计表明,截至去年11月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4995个,入会农户25.9万户,累计助农增收29.6亿元。

缺乏稳定长效机制,进一步增收面临难题

虽然连续几年农民收入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但影响增收的因素依然不少,一些深层次矛盾仍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农民持续增收还缺乏长效机制。
不少农民热切希望国家能严控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并加大对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督,使农民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农资商品,确保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为了增收,不少农民开始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然而,由于贷款较难,一些农民很难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此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也是制约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题。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能人大多长年在外,留在农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永兴村的烟叶种植面积将近2000亩。烟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每亩收益几乎是粮食的10倍,管理得好的话,每亩烟叶的收益能达到五六万元。
“在外打工收入基本多年没有变化,每月就1000多元,今年才涨到了1500元。去掉开销,一年到头也剩不下多少。”张刚是庆安县庆安镇的农民,他在哈尔滨市的一家超市打工已经四五年了。
“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短时间看,靠自发、分散地外出打工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比较难。”绥化市农委副主任郭洪祥说,如果缺乏配套的长效机制和必要的政府引导,很难让农民在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之后实现稳定的增收。

土地流转、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增收路正在拓宽

虽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不少,但土地流转、科技进步、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
张福军是绥化市望奎县东郊乡厢兰四村村民,他把承包的18.8亩土地转包给村民汪加田后,全家就去唐山打工了。土地转包收入每年有3200元,打工收入3万元,全年总收入3.32万元。
据当地有关部门测算,实行大机械连片作业后,亩均耕作成本降低了5%~10%,全市流转的耕地年节约生产成本300多万元。
“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土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也让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跳出田园务工增收,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郭洪祥说。
科技进步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近年来,北林区农业部门组织种植养殖大户和乡村骨干到山东寿光、青州等地和东北农业大学进行参观和封闭培训,每年的花费都在20万~30万元,这些费用由区政府从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经费中支出,农民不用花一分钱。“骨干学会了技术,就可以利用本地的农培中心培训其他农民。我们的目标是让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当地农业部门一位负责人说。望奎县与省农科院共建了3处专家大院,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几年来共筛选出适宜新品种15个,实施科技示范推广项目9个,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共建前的47%提高到53.6%。
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民有了积累后会回到家乡,带回资金、技术、市场和新的观念,这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永兴村村民贾洪涛一直在外跑运输生意,见到乡亲靠种地致富后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他发现,当地虽然具备生产优质水稻的自然条件,但耕作模式陈旧,种植品种比较杂乱,土地不平整,还缺乏水源。于是,贾洪涛在2008年投资70万元打了41眼长距离机电补水井,解决了水的问题,每垧田地能增收1500~2000元。随后,他又带领村民平整了土地,把宽1米的田埂缩至30厘米,仅此一项就把当地的土地利用面积提高了8%。
“农民增收涉及全社会多个层面,希望全社会都关注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只有农民持续稳定增加收入,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郭洪祥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