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云南大村让广大农民从文化建设中得到实惠

2012-04-25 08:40:29  作者:SystemMaster

导读:

“富了脑袋”才能“富钱袋”,这是云南西部边陲腾冲县中和乡大村村民们用亲身实践悟出的道理。

中和乡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居住有傈僳、傣、回、阿昌等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大村是中和乡的一个行政村(现为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故又称社区),辖9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有1328户5682人。

作为全省首批38个“文化惠民”创建点之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村积极贯彻“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思路,探索在村一级更好发挥文化“在政治建设中创构价值、在经济建设中创造财富、在社会建设中创建和谐”的作用,把文化建设与服务“三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努力让广大农民从文化建设中得到实惠,闯出了一条文化富民新路。

创办“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通过“文化育民”,培育新型劳动者

在“文化惠民”创建活动中,依托云南省文化厅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大村成立了“网络分校”,聘任了校长、副校长,聘请了教员、辅导员和文化志愿者;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了学员档案;实行学分制,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上网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培训,对达到规定学分的村民发给“培训合格证书”。今年以来,“大村分校”已举办了2期培训班,参加培训的群众175人。

村民郭云忠从事石材加工、销售多年,但市场拓展缓慢。经过网培学校的培训,他很快买了一台电脑到家里,在村文化干事的帮助下连上了网。他从网络上下载了丰富的图片资料,参考外地石材的加工优势,对比自己的石材加工,打造完成了两件近万元的精品石材文化产品。通过QQ,他认识了重庆的一位周老板,发去资料和产品,获取了利润8000多元;不久后,他又为曲靖的张先生发去资料和产品,获取利润5000多元。

中和乡党委书记段胜辉介绍说,大村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有四个特点:第一,它是一所直接服务于“三农”的农民文化学校,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二,它是一所全覆盖、开放式、社会化的“无围墙”学校,共享工程建设到哪里,学校就开办到哪里;农民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农民什么时候需要,学校就什么时候开放。第三,它是一所为农民免费提供终身文化服务的学校,采取科技化的学习手段、个性化的学习形式、信息化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数字文化资源“进村入户”。第四,它是一种破解当前图书馆和文化站“不活”难题的有效方式,拓展了图书馆传播知识的渠道,提高了文化站服务群众的能力。

创立“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通过“文化富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在实践中,大村人深切地认识到:只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农民群众从文化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才能全面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通过县文广局的具体指导,大村在整合当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治散治乱,成立了“大村文化产业合作社”,创办了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经济实体,以此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大村文化产业合作社”下设石材文化工艺产业分社、刺绣文化产业分社、农家乐产业分社、农民演艺产业分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经营范围。

有了合作社,怎样才能把“文化惠民”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大村社区党委书记李朝孝告诉记者,他们采取了三项新举措:

一是设立“文化干事”。通过从大学生村官或回乡大中专学生中聘任“文化干事”,使农村文化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组织开展“文化乐民”的群众文化活动;负责抓好“文化育民”的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工作;帮助指导“文化富民”的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推介。

二是建立“文化陈列室”。大村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把村发展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还在互联网上专门建立了大村网页,开办了“村情概况”、“文化教育”、“农村经济”等12个介绍大村的栏目,构建了村一级开展爱村、爱乡、爱国的文化教育的阵地。

三是开辟“公共电子阅览室”。为了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大村把电子阅览与“绿色网吧”建设结合起来,既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文化、科技信息服务,又能满足农村青少年对现代网络信息的渴求,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可喜的是,农民群众善于运用学到的文化知识,在发展经济中注入文化元素。目前,大村的石材产业快速发展,从事石材加工的户数达100多户,年产值达到460万,收入达240万元;刺绣产业迅速兴起,有刺绣从业妇女145人,高的每月可增加收入七八百元,少的每月也可增加收入二三百元。

创办“农民演艺协会”,通过“文化乐民”,促进和谐乡村建设

跳健美操、打太极拳、唱花灯,大村人现在不再为没有活动场地而发愁。为了让群众有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大村毅然把集体经济收入的近200万元投入了文化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中,建成了1150平方米的大村文化中心。

全村所辖9个自然村,目前已有8个自发组建了农民业余演出队。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建设和谐乡村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针对存在的各自为阵、资源分散、节目陈旧、缺乏创作能力、演出水平偏低等问题,为保护好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农民业余文艺创作演出水平,更好地推动农村先进文艺活动蓬勃开展,大村又专门成立了“农民演艺协会”,对各农民业余演出队进行有组织的引导和帮助,通过“文化乐民”促进和谐乡村建设。

“文化惠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大村形成了学知识、用知识、以有知识为荣的良好氛围。如今,走进村里,人们高兴地看到,村容村貌整洁,以往打麻将、打牌的人不见了,大家都在忙着读书、上网、参加培训,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并将学习成果用以指导种植、养殖、刺绣、石材加工等产业,提高自身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记者任维东通讯员范明权)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