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十一五”末的今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76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200元左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3.3:1。如果加上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距,城乡差距会更大。
因而,切实改善农村面貌,让农民包包鼓起来,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关键。为此,《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在“十二五”末,城乡收入差距要缩小到2.5:1;同时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民现代化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的城乡差距会不会缩小,市民对此的信心如何?重庆调查总队关于重庆市民展望“十二五”问卷调查综合研究报告的答案是:在受访市民中,认为“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城乡差距将显著缩小的占16.07%,认为有一定程度缩小的占48.52%,即有2/3的市民认为我市的城乡差距会在“十二五”期间缩小。
让农民逐步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
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建设,将加快城乡差距的缩小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城乡统筹一体化,重点在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要素流动“五大统筹”。让农民逐步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快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城市基础设施衔接融合,逐步实现一体化建设。
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全面实施乡村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扩大村落集聚人口规模,改造农村危旧房,建设巴渝新居,让农民的住房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住房的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将围绕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实施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以及文化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缩小与城镇公共服务软硬件标准的差距。
由胡鞍刚担任课题组组长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关于重庆“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的研究认为,我市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抓住农民工这个城乡统筹的突破口,围绕农民工进城的户籍、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构建起面向基层、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建管分离的交通、水利、生态、能源和信息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格局。
重庆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有54.65%的市民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最有可能取得成效的是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
目前,我市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体系已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全国率先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了“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和“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为主”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二是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按照“共建一个平台,运行两套标准,实行城乡统筹,均衡公共服务”的思路,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三是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城镇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和部分超过60岁未享受养老保险或退休待遇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四是建立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即征即保”机制;五是历史遗留问题逐步解决,基本消除“死角”。解决了90万被征地农转非人员、13.8万三峡库区淹没农转非移民、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
让农民包包鼓起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完善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4%
全委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4%;到2015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
今年,预计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52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几百元。而到“十二五”末期,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00多元。
农民增收的目标让人鼓舞,然而,完成这一目标却需要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实实在在地干上5年。
如何实现?《建议》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完善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在政策扶持和城市资源的支持下实现增收。
在“十二五”期间,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将建立起来,并通过这一机制,让农民从政策和城市资源下乡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在政府的扶农政策上,将建立稳定的“三农”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投入“三农”的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
在城市资源扶农上,将引导、规范城市资源下乡,政府支持工商企业下乡示范项目建设,并建立工商企业与农民共享收益机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技术、现代理念向农村传输。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建立,将使农民从政府的扶农政策中获得更多的政策性收入,从城市资源下乡和城乡资源融合发展中,通过产业的发展实现增收。
———探索农民依法分享土地长期增值权益的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和农民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为农民在“十二五”期间分享土地长期增值效益,增加财产性收入奠定了基础。
市里已经决定,确权颁证的农村承包地和农村房屋,可以进行抵押贷款。这一政策,将会激活农民的万亿元资产,使农民从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房屋财产中获得收入。
在激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市里将利用好土地交易所这一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载体,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扩大地票交易规模和品种,给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更多的机会。
———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缩小“一圈两翼”农民收入间的差距。
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两翼”万元增收计划,缩小“一圈两翼”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划中,政府将加大在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力度,支持“两翼”农户发展林果、林下养殖、林业种植、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以及通过劳务收入等,实现95%的农户在三年内增收万元以上。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规模化和产业经营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
我市的农业,相当于一个中等省的农业。“十二五”期间,农业仍然是稳定农村的一项重要产业。但是,在发展方式上,将实现重大的转变。
《建议》把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首要任务,把稳定粮油生产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十二五”期间,将成为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将按照“一县一基地,一片区一特色”的思路,规划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柑橘、蔬菜、畜牧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渔业、林业、茶叶、特果、蚕桑、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优化布局方山丘陵和平行岭谷优质粮油生产区,大巴山和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种植区。
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经营化,是“十二五”期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又一重要内容。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引导城市资源下乡,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动下,未来5年,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经营化将会大幅度提升,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况会得到改善。
现代农业的服务体系,将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和完善起来。5年内,将加强农业良种繁育、检疫检验、信息、科技推广等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也是“十二五”期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没有一批百亿级的龙头企业,没有广覆盖的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完善的要素市场,就不可能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地串联起来。在“十二五”期间,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将抓住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要素市场三个关键,实现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确保农林产品销得出、卖得好。